中国努力破解旅游不文明困境
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陈贝贝袁全)行走在中国大街小巷,人们常会看见令人感到不适的纸屑、塑料袋、矿泉水瓶……在旅途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2013年中国国庆节当天,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结束后,广场留下令人触目惊心的小广告、饮料瓶、废纸。今年中秋节,许多景区和公园也遭遇“节”后余生:中秋赏月夜后,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沙滩惊现45吨垃圾;广州三公园变成了“垃圾场”;漓江河滩满目狼藉……
不文明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中国驻马尔代夫使馆工作人员时不忘提醒游客在海外旅游时要讲文明:矿泉水瓶不要乱扔,不要破坏当地的珊瑚礁。
恰逢“十一”黄金周,中国各地方、各机构响应“文明旅游”倡议,开展诸多主题活动,包括浙江倡导的“文明旅游,浙人最美”旅游公益活动;安徽发起的“文明旅游,为美好安徽加分”倡议;内蒙古室韦边检站开展的“保护生态环境,文明快乐出行”旅游日宣传活动;以及秦皇岛边检站开展的“文明出境游”活动等。这些宣传活动展现了中国全社会对文明旅游的重视。
舆论认为,文明旅游不仅需要各政府机构的引导,还需要旅游者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言行。旅游过程中一些不文明行为,恰是日常生活习惯的折射。
中国游客在博物馆、剧院等场所不注意着装、在不允许照相的教堂随意拍照,在广场铺上报纸席地而坐,吃东西、脱鞋子、旁若无人地大声说笑,这些行为常常引来外国人反感。
谈及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翔说,“这种行为实则是国家人力资本质量较低的表现。人力资本质量不仅包括学历、经验、技能等,也包括个人修养这种‘软’资本。”
魏翔认为,作为一种非功利性的,超越生理、安全的精神需求,旅游者的出游应该是为了寻求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追求,而不是留下“不文明”的脚印。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为只会降低出游效率,影响中国形象。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达到9819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32.62亿人次。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预测,这些数字在2014年会依旧保持平稳增长。
专家认为,如此庞大群体要实现“文明旅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韩国、日本等邻国为提高本国游客的海外形象则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中国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