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多地举办活动迎接“文化遗产日”
中新社北京6月13日电 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各地文化、文物申遗、非遗保护等部门都在当日举行了保护成果的展示。有非遗传承人认为,官方的投入让不少中国非遗项目得以持续发展,但公众认知非遗文化的平台还有待加强。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金身再现
唐枫于重庆报道: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历时8年的第五次修复工程完工,13日正式重新与游客见面。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间,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千手观音造像石龛高7.7米、宽12.5米,其830只手臂如孔雀开屏般环绕于观音主尊造像四周,金碧辉煌。但经800多年风雨,金身造像受多种“病害”侵蚀。
“本次修复千手观音造像最大的难度是结构复杂,且不是单一材质。”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员詹长发说,在修复过程中,项目组采用最先进的三维扫描等技术对造像进行调查,用近3年时间进行了前期研究。
同日,全球首部石窟艺术类360度环幕电影《千年佛足》在重庆大足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内上映。导演刘荣艳透露,该影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环形银幕。“将这块‘世界之最’的银幕用来播放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石刻艺术,是想通过高水平的视听效果,让中外游客生动地了解中国石窟和佛教文化。”
“数字敦煌”等文保成果甘肃开展
中新社记者冯志军于甘肃兰州报道:甘肃13日在敦煌研究院兰州院部敦煌艺术馆举办“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活动,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历史再现”以及各项文物保护工作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利用高科技手段成系列、成规模“走出敦煌”的一批敦煌艺术精品的亮相。观众既可看到高保真复原的石窟、超高像素输出的壁画、三维打印彩塑、虚拟漫游洞窟,又可体验交互式多媒体讲解、远程影像实时传输、立体投影的数字技术等。
当日同时展出的还有兰州太平鼓、花儿、裕固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和藏族民间弹唱等甘肃富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德镇举办“窑神”童宾青铜像奠基仪式
苏路程于江西景德镇报道:“千年瓷都”景德镇13日举办“窑神”童宾青铜像奠基仪式。
童宾(公元1567~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在窑厂做工。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窑工童宾投窑焚身。瓷工第二天开窑,发现屡次烧炼失败的龙缸终于成功了。
活动现场,景德镇挛窑师傅、把桩师傅、驮坯师傅、架表师傅等窑工共同见证奠基仪式。把桩师傅胡家旺称,“窑神童宾是我们的榜样和骄傲,是窑工崇拜的祖先。他为技艺献身的精神激励窑工要实实在在传承制瓷技术。”
据青铜像创作设计组组长熊钢如介绍,建成后,窑神童宾大型青铜像将成为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志性景观,成为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生动形象。
近30个非遗项目云集广州塔
中新社记者陈启任于广东广州报道:13日,广州市近30个非遗项目云集在广州城市地标广州塔,广彩、广绣、榄雕、玉雕等极具岭南传统特色的非遗项目引来不少广州市民和外国游客参观游览。不少非遗传承人现场“卖艺”,赚得满堂喝彩。
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广绣传承人伍洁仪带来广绣的制作工具。“现在非遗的传承还有许多困难,”伍洁仪说,“‘文化遗产日’一年只有一次,像这样让年轻人认知非遗的平台还是太少了”。
“80后”手工艺人曾宪鹏从2002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榄雕制作,他表示,2002年的时候,他看到媒体有报道,“广州榄雕被列入广东省濒临灭绝的传统手工艺”,这也让他萌生了继承榄雕制作工艺的想法。
经过十多年的学习钻研,曾宪鹏已成为非遗项目榄雕广州市级传承人。他表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认为手工艺是老一辈人才钻研的东西,应该从教育、学校层面抓起,给予年轻人更多认知非遗文化的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