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费公路新规:经济账背后更要算好“民意账”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彭大伟)与2014年底官方首次晒出收费公路“家底”时类似,日前公布的中国收费公路管理新规,再度引起舆论关注。
21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公布了《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将“采取收税与收费长期并行的方式”,亦即未来约占全国总里程3%左右的高速公路将按照“用路者付费”的原则,实行长期收费。
媒体报道此事后,网民中存在各种不同看法甚至直接表达了质疑。
对此,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国内实际来看,此次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采取的这一做法具有合理性。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王太表示,实践也证明,仅凭税收来维持一个国家庞大的公路网基础设施网络是很困难的。他指出,国际上,在税收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收取车辆通行费发展和维护高速公路是一种趋势,不仅发展中国家这样做,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这么做。
“这个问题在美国都是现实存在的。”王太同时提醒,在中国公路网的构成中,占公路总里程97%左右的普通公路是主体,占公路总里程3%左右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则是补充。
基于上述情况,交通运输部法制司副司长魏东表示,此次修订的目标便是使得今后,占公路总里程97%左右的非收费公路成为主体,实现全国范围的通达,由一般公共预算保障其建设、养护、管理及改扩建等资金需求。占公路总里程3%左右的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是补充,采取直接征收车辆通行费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可自由选择的通行服务。
为何一部分民众对“收费公路亏损”、“高速公路长期收费”等新闻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在算好“经济账”的同时,官方如何应对“民意账”?
“大家要树立一个观念,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真正意义的免费公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表示,虽然公路是公共产品,但它的资金来源不是税收便是收费,而两者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取消收费的结果就是一种,那就需要大幅度的增加税收。”
王伟援引世界银行此前的一项估算结果指出,如果中国公路的全部资金都不靠收费,而全由收税进行养护,按2006年水平,燃油税要征收30%,“如果全部连建设和债务偿还都要靠税收解决,油价要增加3倍以上,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
不过,此前2014年12月首次“晒出”的收费公路“家底”中,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3652亿元(人民币,下同),支出为4313亿元,总体亏损达661亿元。这一数据引来社会强烈关注。
同月,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亦在一次活动中向中新社记者坦言,在交通运输部公开2013年度全国收费公路统计信息公报以后,“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对收费公路关注度极高。”
他当即要求,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利用全国ETC联网的契机,加强收费公路管理,规范收费公路经营行为,控制收费公路运营成本,增强通行费收支透明度,保持公路良好的技术状况,不断提升路网通行效率。
事实上,提升收费公路收支透明度、加强审计问责,已成为写入本次《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稿的重要举措。
修订稿提出,所有收费公路的投资债务、通行费收支等信息定期公开,全面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同时还规定,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收费公路的审计监督,对瞒报虚报通行费收支和债务情况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信息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公路使用者乃至全社会公众对收费公路相关信息的知情权,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公路使用者很好地履行监督权,为了确保公开信息的真实可信。”魏东说。
“这次《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所面临的不是说我们现在是要收费还是免费的是非题。”王伟指出,收费公路管理制度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选择题”,“也就是在收费和收税之间怎样选择,才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