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模式”

15.12.2014  14:26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12月12日讯 近日,国家林业局信息办赴贵州省贵阳市调研,调研表明,自2000年起,贵阳市就开始探寻生态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过14年来的努力探索和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颗明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模式”。
  2014年6月27日,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表示,一定全力以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以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完美融合,为贵州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反映了贵阳坚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信心和决心,也昭示了一座城市的绿色追求:向着文明的最高境界——生态文明目标奋力挺进!

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坚持生态战略不动摇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成就未来。贵阳市作为贵州省会,如何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历史性跨越?多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积极进行探索。
  从2000年起,贵阳就先于全国其它城市开始探索循环经济发展。2002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做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2004年底,贵阳市又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战略定位,并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战略途径来建设生态经济市。2002年,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个试点。2004年初,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为全球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5年,贵阳市成为入选国家6部委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唯一的省会城市。
  2007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的部署,贵阳市委、市政府对市情进行了再分析、再研究,深刻认识到,贵阳虽然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但森林富集,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2007年底,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谱写生态文明的 “贵阳模式”: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
  “生态优势是贵阳最为独特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用多少GDP都换不来的‘金字招牌’”。
  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扬长避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作为贵阳市的总体发展战略。提出要从八大方面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贯穿生态文明理念,做好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功能;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弘扬生态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创新机制,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建立责任体系,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围绕既定目标不放松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进行了系列探索。
  抓规划引领这个龙头。贵阳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龙头,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成立贵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城市总体规划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严格按照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规划进行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与决策透明度,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一律向市民公开,把所有工作置于群众参与和监督之下。编制了《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等多个层级的规划中,坚持“显山、露水、见林、透气”扩城区,实现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2008年编制了《贵阳市生态功能区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各功能区严格按照功能定位,确定相应的发展方略和产业结构。编制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2012年11月12日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
  抓追赶转型这个重点。在经济建设中,贵阳努力推进改革创新——成立12家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完善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推进国企改制重组;放宽民营企业准入范围;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城郊特色农业、都市特色农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禽、蛋、奶、果、蔬、花、药、茶等生态农业。在产业转型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的思路,推动产业结构由偏重调到轻重协调、产品结构由初级调到精深、布局结构由分散调到集中、所有制结构由国有经济占大头调到民营经济占大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会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措施。
  抓民生保障这个支点。在保障民生中,贵阳市提出了“六有”民生计划,要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贵阳千方百计压缩行政等方面的开支,保障民生支出,每年财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支出都占50%以上。贵阳把交通基础设施放在了重要地位,为解决老百姓“行路难”问题,改变公路路网滞后、铁路交通落后的现状,贵阳市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多修路、快修路、修好路,千方百计加快建设“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骨干路网。开建“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和轻轨1号线、2号线,畅通发展的“生态经络”。
  抓生态环境这个难点。把保护和建设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本,采取严格措施保护青山绿水。2007年来,完成营造林145万亩,中心城区新建观山湖、花溪十里河滩、小车河3个城市湿地公园16平方公里,在市中心黄金宝地新建的筑城广场16万余平方米。开展“打响森林保卫战”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查处涉林案件4153件,森林公安派出所增加到12个。针对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这三口市民“水缸”水质下降严重的情况,贵阳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设立环保基金会,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将水质稳定在二类、三类。最近3年,贵阳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资项目涉及金额都超过300亿元,对涉及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的矿山开采项目,不仅一律不予审批,还不断淘汰电解铝、炼铁、水泥、黄磷等企业29户、落后产能266.5万吨。
  抓生态文化这个要点。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学生读本、市民读本、干部读本,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化渗透城市建筑、市民行为、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2011年12月6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高端会议上,贵阳市与气候组织合作开展的“千村计划”项目,入选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十大全球典范案例之一,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项目。2013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外交部批准,已经连续举办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是我国继博鳖亚洲论坛之后,又一个得到国家层面大力支持的国家级论坛,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贵阳的国际知名度大幅提高。

创新制度、强化保障,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贵阳市创新举措,相继建立了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管理体制、考核评价机制和法治保障制度。
  建立了统一管理体制。2007年,组建了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由政府相关部门给其授权,集中履行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统一管理“两湖一库”。200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环保审判庭、环保法庭,统一司法管辖权,只要有人起诉,“两庭”就可以审理、执行,解决了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不同隶属关系的环境污染难以被起诉问题。2012年11月,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生态体制的精神,整合市环保局、市林业绿化局(市园林管理局),并划入其他经信委、工信委、建设局、城管局、农委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职能,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排名仅次于市发改委,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率先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2012年,成立了市检察院生态保护“两局”、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贵阳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完整的立法、司法、行政体系,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形成强大震慑。
  建立了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生态文明创建“一把手”工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四套班子领导每人包片包乡、各级干部包点、部门包项目,将创建工作指标细化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2008年1月11日贵阳市各大媒体重要位置刊登《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责任内容涉及9个方面共138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主要任务。与以往不同的是,每一项的第一负责人均被逐一落实在市里四大班子一把手和市委其他常委、市府各位副市长名下,并明确了责任及完成时限。2008年10月25日,在公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的基础上,围绕建立一套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目标,形成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成果并通过评审验收,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政府廉洁高效等六方面共33项指标。
  建立了法治保障制度。为了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2010年1月8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的基础上,修改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经2013年2月4日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3年3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公安局成立了森林派出所、法院成立了环境保护法庭。制定了《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规定》、《贵阳市生态公益林补助办法》等一系列“绿色”法规。

坚守两条底线,打造发展升级版,奋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建设生态文明,贵阳尝到了甜头,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2011年与2006年相比,贵阳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18倍、2.87倍,达到1388亿元、1600亿元,两项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均上升1位。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54倍、1.92倍,达到400亿元、180亿元;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在全球500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提升了42位、提升速度列第4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贵州工作汇报时,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守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是总书记对贵州提出的要求,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贵阳市的期望。
  2014年,在贵阳市委九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高举打造发展升级版的旗帜,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贵阳围绕“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目标, 坚持推进“四大升级”不动摇: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主要抓手,着力发展大数据、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以金融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产业,推进产业发展升级;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开发模式,继续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升级;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抓好节能减排,推进生态保护升级;以富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以安民为目标构筑健全的公共安全体系,以便民为目标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推进民生改善升级。
  2014年8月29日,在贵阳市召开的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提出着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打造成为贵阳响亮的城市品牌。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定不移地把“疏老城、建新城”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根本方向,把贵阳建成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坚持“三个原则”,即城镇规划更加刚性,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狠抓规划执行,营造良好氛围;城市建设更加绿色,在空间格局、城市建筑、公共绿地、公共交通等方面狠下功夫,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共生;城镇管理更加科学,夯实基础工作,推动管理体制科学化和常态化。
  如今的贵阳,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水更清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福祉。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
南方日报:广东未来7年将完成 基干林带造林36万亩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 通讯员/林荫)18日,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议透露,从2019年起,我省将正式启动实施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9—2025年,全省将完成基干林带造林36.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