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探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改革创新发展”
樊纲在讲演中郑小红摄
卢锋在演讲中郑小红摄
中新网深圳12月13日电(记者 郑小红)随着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落幕,“如何解读经济新常态”、“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再次成为学界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由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与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13日在深圳举行。6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改革创新发展”的主题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
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风云不断变换,中国经济也正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学者有责任认真研究新的经济形势,提出新的理论和政策建议,推动中国经过的改革创新,为国家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深圳市副市长唐杰说,经济的巨大发展一定和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转型时代一定会促进经济学巨大的变化。结合深圳的发展,他表示,在一个市场化,在一个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一个落后的城市它是有可能走向世界前端的。中国处在这样一个大转型时代。“深化改革”、“深化开放”是中国从数量型走向质量型的核心关键。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经济学教授刘遵义在题为“中国增长的动力”的演讲中预计,中国人均GDP到2060年会和美国趋同。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个人消费,公共基建投资以及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物品消费的发展。
在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的演讲中,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樊纲强调,中国经济目前的压力在于要清除过去两轮经济过热产生的后遗症。政府需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把过热的因素处理完,政策回归中性,7.5%的经济增速完全不成问题。
北京大学卢锋教授在题为“中国经济如何持续追赶?”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是超大型的经济体,中国经济追赶速度的提升,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他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深化改革,保护产权,鼓励竞争,激活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活力,那么,完全有能力通过把海量储蓄变成高效的资本,来推进中国结构的提升,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提升,继续叙写中国经济追赶的历史篇章。
在题为“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机遇、挑战和前景”的演讲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教授指出,中国过去35年的外向型经济很成功,但这种外向型模式是小国模式。未来的35年,这种模式不能继续。在下一个35年中,只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实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摆在首位,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才能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
中国经济学年会由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起,是国内规模与影响最大的面向全国经济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学术会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