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行业如何度过“严冬”?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电 (陈溯)2015年,中国钢铁业迎来最寒冷的冬天。粗钢产量和钢材消费量双双下降,钢铁企业效益下滑,大规模减产、减薪、减员甚至停产现象频发。面临去产能和降产量的重任,中国钢铁业究竟如何度过“严冬”?
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3%,钢材消费量同比下降5.4%,双双出现多年来首降。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孙永福表示,中国钢铁生产消费已过峰值,进入弧顶下行区。另外,2015年中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71.5%,钢铁产业处于产能全面过剩状态。
伴随“双降”和过剩,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2015年,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645亿元人民币,意味着中国钢企每生产一吨钢就要亏损100多元,亏损面达50.5%。
2016年伊始,中国钢铁价格逐步回升,钢材价格指数走出54.48的历史最低点。3月,指数已回升至近70点。评论认为,中国钢铁行业或现复苏之象。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振江表示,这只是受钢架价格回升拉动,其他钢材价格并没有明显变化。另外,一季度数据只是比去年四季度略好,依旧不如去年上半年同期数据。“一季度有利好因素,但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没变。”
除了供给过剩,中国钢材需求量也持续走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国内钢材需求继2015年下降5.4%之后,今年将继续收缩3%。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预计,中国钢材消费量在2030年之前都将持续下滑。
李新创认为,中国钢铁行业正式进入“减量发展”期,以往的生产和运营模式都将彻底改变。
针对钢铁行业的现状,政府出台了十分细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突出重点、依法依规,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提质增效”。
李新创表示,未来,企业发展应以竞争为导向,重视发展规划。
刘振江提出,新时期的发展规划必须是“开放式”的,不能只关注自身,还要关注竞争对手和大环境,“钢铁产业是集群产业,包括小钢厂在内的各企业要在整个产业链上规划自己的位置。”
不少专家直言,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背后,还隐藏着债务危机、无序竞争、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钢铁行业已经达成了共识,即:以减量化为主线,推进有序化、品质化、绿色化、国际化、多元化、服务化、差异化、智能化“九化”协同。
随着中国钢材需求不断下降、产能大量过剩,有观点认为,这一现状使中国钢铁大量出口,导致世界钢材价格下跌,进而加剧全球钢企经营困难。
李新创认为,中国钢铁产品之所以在国际上受到欢迎,是因为质量、价格和服务具有竞争优势,“将全球钢铁行业严寒归咎于中国是不公平的”。
中国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认为,未来随着美元指数升高以及利率的变化,中国钢企的出口动力也会相应下降。
针对全球钢铁需求萎缩、贸易摩擦加剧的现实,中国钢铁企业也在谋求出口战略的变革。
李新创表示,除了继续保持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钢铁还将从“大出”向“优出”转变,实施优质产能国际合作,重点布局市场潜力大、投资环境好、互补作用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