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美丽中国再添色彩
中国绿色时报8月25日报道(新华社记者 刘羊旸 吉哲鹏 邹俭朴)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9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今年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并取得明显成效,美丽中国建设再添色彩。
国有林场改革:“保生态、保民生”是底线
“以前我们护林员工资待遇很低,人均每年大概七八千元,居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木结构房子里,有些站点还没有通电。”甘肃省庆阳市蒿咀铺林场护林员徐拴成说。
国有林场改革在坚持保生态、保资源的同时,将保民生也作为改革的底线。如今,甘肃省庆阳市国有林场已全部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职工工资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徐拴成高兴地说:“国有林场改革以后,我们收入提高了,人均每年拿到了3.5万元。林场也盖上了新房子,站点全部通了电,并装上了自来水,这让我们更能一心一意地去保护好这片林子。”
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这对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对保护好、发展好我国珍贵的国有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是国有林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总站长杨超说,改革在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的同时,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只做加法。
目前,国有林场改革正在全国稳步推进。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验收办法,制定了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12个省份制定了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
同时,各省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浙江省财政厅从今年起每年安排资金1亿元用于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湖南省财政厅安排5000万元用于国有林场道路建设;山西省发改委安排1500万元用于国有林场管护用房建设,安排500万元用于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3月的最后一天,在内蒙古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的停伐现场,随着一棵落叶松的倒下,内蒙古大兴安岭结束了长达60余年的采伐历史。
工人代表们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移交了采伐工具。从此,曾经的伐木工转而成为森林的守护者。
“停伐后,大兴安岭青山绿水永续利用的目标真的就要实现了,这是几代务林人的心愿。”伐木工王铁昌说。
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的基础上,从今年4月1日起,停伐范围扩大到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以及内蒙古岭南8局、吉林营林4局和大兴安岭范围内未纳入天保工程范围的上百个国有林场。这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率先在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是我国天然林停伐战略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的赵树丛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是保护好我国珍贵的天然林资源,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月华表示,停伐打破了国有林场和林区原有利益链条,形成倒逼改革机制,是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完善我国保护地体系
走进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人们看到:铺陈了近十五公里的生态旅游栈道,以减少游客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游客一律改乘环保观光车,替代之前载客马队;随处设立的各种标示,时时提醒游客注意环保。
普达措国家公园对整个区域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公园以2.3%面积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区域97.7%范围的有效保护。公园所在地保持着较为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使更大范围的动植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国家公园是100多年前美国始创的一种保护地模式,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保护地典范。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并已选定北京、云南等9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目的,正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保护地体系,使分类更科学、保护更有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目前,试点省市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近期,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有望出台,将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先行先试,探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