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杜绝“问题疫苗”打支“预防针”
■徐剑锋
本报23日报道,近日,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案受广大市民、家长的关注,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迅速组织开展排查工作,目前暂未发现经营和使用涉案问题疫苗情况。市疾控中心、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也联合发文表示,我市疫苗安全可靠,市民可放心接种。
经排查,我市“暂未发现”违规疫苗,这个消息无疑令人欣慰。但细细想来,这几年,一地查出“问题”、多地连夜排查已成为一种常态,这样的“神速反应”固然值得肯定,但兴师动众的象征意义却明显大于实质作用。就结果导向看,虽说事态控制很迅速、“补救”也很得当,但病灶却并未祛除——从这起非法经营疫苗案看,始于2006年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制度,理论上一针、一片都有监管码可追溯。如果从生产企业到流通环节,从销售单位到接种站点都牢牢“掌控”在手,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发出预警,“问题疫苗”也就无藏身之地了。很显然,督而不严、监而不力的体制建设逡巡不前,疫苗安全问题就会像“打不死的小强”那般,这恰恰是“中国式监管”的悲哀。
尽管我市“暂未发现”违规疫苗,但并不表明可以高枕无忧了,也同样需要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从疫苗生产、流通、购销、使用等环节查漏洞、补“短板”,让“未发现”和“不存在”之间真正划上等号。换句话讲,要杜绝下一个“问题疫苗”春风吹又生,关键还得事前问事,把高效透明、严丝合缝的刚性监管当回事并始终挺在前面。这是职能部门的当务之急,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言以蔽之,新的消费形态需要有新的监管思路,无论是给“问题疫苗”去库存,还是营造安全、放心、健康的消费与市场环境,仅靠“事后执法”还远远不够。“事前问事”必须常抓不懈,并加快实现“权随事设、责随事定、人随事走”的无缝对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釜底抽薪,那么这次按下了“母女疫苗贩子”的葫芦,下次可能又会浮起“父子奶粉贩子”的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