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育良才
中国绿色时报3月16日报道(记者 潘春芳 王建兰 铁铮 通讯员 周晓星) 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问题讲得这么透,对林业这么重视,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许多林业科技工作者最近的心事。
3月9日晚,新华社长篇通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播发以来,林业科技工作者口口相传。议论声中,有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想和精辟论断的感叹,也有对林业建设大好形势的肯定;有对科研教育事业美好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肩头责任重于泰山的紧迫感。
重塑发展理念,推动民族复兴
在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看来,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国的发展长期处于中下游水平,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更高,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更深,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大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与社会发展、生态与社会稳定、生态与实现全面小康、生态与实现中国梦等关系作出了许多精辟论述。通过学习,张守攻认为,中央在发展理念上,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矛盾上都有重大调整。他说:“把保护生态维护森林资源确定为维护社会发展的基础,逐步将全部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在现阶段,这些举措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今后还需要根据社会和林业的发展不断调整。”
开学伊始,工作千头万绪。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把新华社通讯认真读了两遍,并立即安排校园新闻网及微信公众号转发。他深有感触地说:“党和政府主动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和绿色发展大趋势,从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这对我国乃至世界进步都有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林科院82岁的盛炜彤研究员向来关心林业大局,曾于1994年-2009年任国务院参事。他逐字逐句地读完新华社通讯后激动地说,总书记高瞻远瞩、具体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仅提出了方针政策,还告诉我们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其中,“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最触动他,让他看到了中央的决心。他坚定地说:“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抓好落实,绝不能说空话,特别是林业人!”
服务顶层设计,积极建言献策
春天刚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和新华社的通讯,都让林业科技工作者感到了浓浓的暖意,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张守攻表示,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式对林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变化,以科技创新发展支撑林业可持续发展。
提到中央高度关注的天然林保护问题,张守攻说,对天然林资源要提倡积极保护,而不是简单消极保护,要分不同情况进行适度人工干预,不仅要促进天然林资源量的增加,还要促进天然林资源质的提高,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他指出,森林受破坏的程度不同,促进恢复和增长的方式也不同,蛮力造成的破坏要靠科技创新,靠新技术、新方法来支持恢复。
盛炜彤补充道,国家应从行政、政策、法制、经济、技术、人才六大方面全面研究部署天然林保护问题。
张守攻还指出,要保护好天然林,还需要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人工林,提高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培育速生优质林木良种,合理利用乡土树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所长张建国也呼吁,加快人工用材林的培育是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必然驱动林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木材供给量的大幅调减。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和木材供应严重不足将成为我国面临的巨大问题和挑战。
天然林是生态安全的底线。盛炜彤特别强调,党中央提出要守住生态红线,林业不仅要划定生态红线,还要主动出击,尽快尽早地把生态红线落实到县、乡、村的山头地块,以保证山区、林区扶贫开发,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天然林资源和林地资源不受破坏。
说起林业面临的挑战,盛炜彤想说的太多。他认为,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作支撑,但我国的林业人才问题非常严峻,迫切需要国家层面上制定一些政策措施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训。
山区、林区的民生问题也让盛炜彤牵挂。他说:“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起来,生态保护就是一句口号。而山区、林区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进山、资本进山、技术进山。”
“发展林区经济有很多办法,发展林产化工就是一条新路子。”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蒋剑春说,以五倍子深加工技术为例,通过科技创新,五倍子资源价格可从每吨1万元上涨到3.5万元,按年产1万吨计算,仅资源价格上涨就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5亿元。此外,传统林产化工产业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作为资源型产业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超过700亿元,拓展到生物质化学利用领域后,年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超过2000亿元。
蒋剑春同时指出,发展以林产化工为主的生物质产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他建议,今后可充分挖掘宜林荒山荒地的生产潜力,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发展诸如“能源林基地-林业生物质能源加工”一体化的林产化工产业链,在拓展林业产业领域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培育栋梁人才,引领生态文明
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的“掌门人”,宋维明心里盘算的是生态建设的人才支撑问题。
在他看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涉及生态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发展格局全方位变革和构筑的系统工程。在这个重大变革和宏大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宋维明说,林业行业特色大学必须承担起为生态文明培养人才、提供支撑、奉献智慧的使命。北京林业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绿化国土的理念融入生命。在当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更是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传承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的重任。
据介绍,北林大近年来不断创新培养机制,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学习、研究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开设了40多门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二是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并着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三是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献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理想和情怀。
宋维明表示,林业院校要利用学校雄厚的科研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要探索与行业部门和生产单位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难题,加强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把最新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及时应用到生态环境建设中;要依托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大力研究、发展和传播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花卉文化等绿色文化,促进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