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领奖台难觅石龙人
举重之乡东莞石龙目前有50多名孩子在训练 但近年七成孩子训练两年后就会放弃
文/记者彭筱璐、刘文彬
图/记者葛宇飞、卢政
第一个获得奥林匹克银质勋章的中国人陈镜开、第一个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得举重金牌的曾国强、四破世界纪录的叶浩波。这些荣耀的名字都来自东莞的水乡小镇——石龙。
然而,如今在国内外大赛的颁奖台上,已经难觅石龙人的身影。昨日是奥林匹克日,记者寻访了这个曾经辉煌的“举重之乡”。
11岁少年的冠军梦
每天清晨六时,石龙体校里50多名9岁到16岁的孩子就会开始一天的训练和学习。早起跑步、上文化课,午休后就要在专业训练中一次次练习抓举、前蹲,每次至少举起是他们体重2倍的杠铃。
“我在这里是年龄最小的,也是个子最小的。”11岁的罗俊涛对记者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举重冠军。”罗俊涛老家在汕头,去年10月才被教练选中到了石龙。个头不足一米四的小俊涛对记者说,“跟小学相比,更喜欢这里。”
困境:
基地好建,人才难出
陈苏媚表示,搞一帮人练举重不难,建一个基地也不难,但是让石龙重新站在世界举重竞技的舞台上就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有的家长担心练举重个子长不高,有的觉得练举重这么辛苦,还不如去练篮球、乒乓球。”曾获世界亚军的石龙举重队教练赖润明说。“他们一说不想练了,那就留也留不住了。”赖润明说到这里不禁有些伤感,“举重运动员要练约十年,才能出成绩,能坚持下来的还是太少了。”
陈苏媚举了一个例子,体校原来有一个训练了五年并获得广东省二等奖的女运动员,可算是千里挑一的运动人才,未来甚至极有希望获得世界级奖项。然而,这个女孩的母亲坚持让她退出举重去打工。
现状
70%的运动员两年内会放弃
目前石龙体校内的50多名运动员只有一人是土生土长的东莞籍。其他的生源分为两大来源,一是新莞人子女,二是从农村或内地省市选拔来的孩子。
而像小俊涛这样的苗子有七成会在训练两年内退出举重运动。1983年起就在石龙体校做教练的刘暖基表示,现在不仅东莞本地人不愿把孩子送来练举重,就连从外地农村选拔的孩子也一样不愿坚持。训练两年内,就会有约七成到八成的学生会自动放弃练习举重。
中国第一位国际级举重女裁判陈苏媚目前是石龙体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她表示,目前石龙最头痛的就是运动员流失问题。“本地人生活好了根本不让孩子来练,即使家长同意了,孩子也可能会因为吃不了苦而放弃。”
而留下来的学生,到初三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这时,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将会被选到省队甚至国家队,而未能被选拔走的就只能自谋出路了。
希望:
石龙仍是业余“一哥”
赖润明说:“我们当时训练比现在苦多了,”回忆起当年的经历,赖润明告诉记者,“我当时在省专业队的时候,一个月才6块钱。”赖润明表示,1979年那会儿,石龙举重队就有了几十人的规模,而且全部是本地的人才。
“当时举重在整个东莞的普及程度很高,光石龙镇练举重的人就很多,后来才需要到东莞各个镇去找人。”
而说起石龙举重的现状,他也透露出些许无奈。赖润明表示,现在的训练条件是比以前好多了,可是却越来越难出好成绩了。
不过,如今的石龙举重仍有可赖以自豪的群众基础。“在业余体校里,石龙举重队的训练场地可以排在全国第一。”赖润明表示,“甚至比一些地方的专业队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