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核舟记”
袁伯正在专心创作。
“年纪大了,从心底里更喜欢‘定、静、柔’地做事情。”袁伯告诉记者,微雕必须一丝不苟,整个过程都要静下心来,全程都是手工制作,十分考验创作者的耐心。袁伯说,经过10年的雕琢,练就了他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
还记得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文言文《核舟记》吗?在南海九江,80岁的老人袁永光用小小的棕榈核果进行微雕已有10年了。直径约一两厘米的棕榈核果被袁伯雕刻成方形、圆形的鸟笼,或是小小的木舟,抑或是形态各异的人物、动物等作品,让人叹为观止。昨天,记者在南海九江的吴家大院见到了袁伯,静静感受他在微雕世界里怡然自得的美好时光。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黄健源 通讯员梁平
缘起:退休老人迷上微雕10年
今年80岁的袁伯于上世纪30年代生于南海九江,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袁伯为了谋生坐船到香港,在纱厂找了一份工作,后来他去了制衣厂,制衣一做就是50年,直到70岁退休。在退休之后,他迷上了“微雕”。
袁伯说,“他年轻时就喜欢摄影、画画和书法等艺术,退休之后,发现家附近棕榈树的核果年复一年地落在地上,他发现这是微雕的好材料,于是开始慢慢探索起来。”袁伯告诉记者,他用锄头从地里挖出一些棕榈树的核果,再根据核果的形状进行设计和雕刻。
袁伯说,或许自己有一些艺术基础,微雕这门手艺自然而然地无师自通了。经过十年的潜心钻研,袁伯做出的鸟笼、木舟越来越精致。10年来,袁伯已累计创作了上百件微雕作品。
绝活:
小小核果上的微观世界
记者看到,这些镂空的小鸟笼、小舟以及形态各异的人物、动物,都是袁伯的得意之作。“这些可以说是老人家的玩具。”袁伯打趣地说,制成一件微雕作品,要经过好多道工序,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平时,袁伯坐在家里的工作台前,对直径约一厘米的棕榈核果“舞刀弄枪”,一晃就过了两三小时。
拿起一个核果,袁伯先去除核果的皮使其光滑,边去皮边构图。然后用各种大小的刻刀来雕、挖、刮。雕刻时专用的镜片加放大镜的眼镜是他特制的,在日常生活中,袁伯的视力至今还非常好,看报纸都不需要戴眼镜。而雕刻过程中所用工具也是他自己亲手制作,同样十分微小。
核果雕刻成成品后,还要上色。“用热水浸泡普洱茶茶叶做成浓浓的茶叶汁,然后将成品放入茶叶汁里染色,鸟笼、木舟等成品就有了自然的茶色。再经过打蜡抛光等工序,一件成品就完成了。”袁伯说,这些微雕作品做成了就送给朋友,也从不卖钱,图个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