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乡村治理:在城市化浪潮中自我振兴

12.04.2018  17:53
原标题: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自我振兴

  观背村墙绘长廊上的壁画,介绍该村由来。姚志豪 摄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广大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一些新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让乡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在乡村治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几十年来,广东探索出了不少乡村治理新模式,也打造了一批小康村、富裕村、明星村。面临新时代新要求,广东如何在乡村治理中走在全国前列?为此,调研组前往了多个乡村开展调研。

  近40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乡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史上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运动也在中国土地上上演。在这一进程中,不少乡村城市化了,但也有大量乡村被周边的大型现代城市吸走了“血液”。那些长期“失血”的乡村,面临着人去村空、资源缺失、伦理失序、文化凋敝的治理困境。

  如何为乡村“造血”?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逆城市化?如何按照乡村的逻辑治理乡村?如何留住乡愁?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位于珠三角的惠州的三个村落,试图找到这些大城市边缘的乡村的治理“密码”,与当地干部一同思考治理路径。

  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深调研“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调研小组成员

  逆城市化

  引进人才资源助乡村振兴

  走进东江之滨的观背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壁画。中国梦、桃园三结义、宫崎骏的龙猫……200多米的墙绘长廊,集纳了古今中外的元素,为观背村带来“壁画村”的美名。

  但时间倒推到四五年前,观背村却是一幅“脏乱差”的景象。上世纪90年代,伴随城市化进程,村土地价值水涨船高,村民纷纷变卖土地,拿补偿款在对面新村盖起了新楼房。就这样,原本的村落日益破败,并逐渐被村民抛弃。

  “外看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句顺口溜反映了观背村当时的情况。村落衰退,不仅是村容村貌不好,村风民风也被大伙诟病。“靠老头老太太搞乡村振兴,怎么行?”几年前,刚到村委工作,观背村党支部书记郑国雄心里也没底。没有人、没有钱、没有资源,拿什么治理乡村?

  对于观背村来说,如何引进新的资源与动力是关键。2014年,时任博罗县司法局副主任科员的陈湘来到观背村做第一书记。他的思路是利用区位优势,从外部引进资源和新的产业,并盘活现有资源。于是,在陈湘的带领下,村里引入了一批文化团体,将废弃的老房子租给其改造成“文化驿站”。如今,观背村已有62家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入驻。“随着游客增多,部分村民看到商机,重新回村创业。比如最近,我们村新开了一条‘美食街’,不少村民报名入驻!”郑国雄说。

  良井镇矮光村也面临着如何为乡村注入新资源、新动力的问题。

  矮光村委书记李仁聘说,本次矮光村的两个村民小组以荒废的房屋、闲置的土地作价入股,以股东的形式与碧桂园集团、华侨城集团合作开发文旅项目,村民不仅可以一次性收到3年的保底合作费用,以后项目产生效益,他们还可以拿到利润20%的分红。

  记者走访发现,不仅是矮光村,隔壁的霞角村也在规划实施霞角村乡村振兴项目,拟开发共享农庄、花兮小镇等文旅项目。

  调研中记者发现,引进资金、项目是乡村高质量治理的基础。否则,乡村治理也仅能停留在底线治理的程度,维持秩序、提供最基础的公共服务,难挽颓势。

   乡村党建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良井镇委书记杨治宇说,在实施乡村振兴中,该镇构建“镇—村居—村组—党员”分层管理体系;组织构建“良井镇村组工作群”,实现镇、村组扁平化沟通联系。“为让‘两委’树立威信,镇里每年向各村(社区)拨出30万元固定经费,基本解决‘两委’的运作经费。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我看来,实施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郑国雄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乡村治理的活力关键在于能人的能量,引项目的能量和发动与组织村民的能量。乡村治理中,如何配备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至关重要。这其中,选一个兢兢业业,不是来“镀金”的第一书记是个好办法。

  此外,村干部的威信不是拿钱立起来的,乡村的组织动员自有其逻辑。郑国雄告诉记者,当时观背村打造“文化部落”时,村里需要在1个月内拆迁几栋旧屋给项目“腾地”。但一开始,很多村民不同意。观背村支部委员王春娣的祖屋就在拆迁范围内,她主动带头拆了老房子,其他人受到感召纷纷行动起来。只用了13天,旧房就全部拆迁完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如何管好集体的“钱袋子”?实际上,近些年,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现象,小官巨贪、村霸控制等问题,屡屡见诸报端,相当程度上腐蚀了农村基层政权,不利于农村长治久安。

  记者注意到,像矮光村、霞角村,引进了“大项目”,村里慢慢有钱进账,如何管理好村“两委”、集体“三资”也逐渐摆上台面,而这也无疑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乡村法治

  法治既关乎秩序治理 也关乎营商环境

  有人说,农村的纠纷,不是逼到一定份上,没人想着用打官司的方式来解决。但当新人、新的产业、新的项目进入农村后,乡村已经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发展。新的利益关系如何协调?法律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观背村道路两侧的500余幅壁画中,不少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思想。博罗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司法局局长陈锡坤说,将法治宣传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法治理念渗透到村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观背村探索法治宣传的一条新路。

  为了向村民普法,也为了让村干部们依法办事,惠阳区率先试点“法制副主任”制度,在党委统揽下,整合各方法制资源,鼓励基层聘请法律专业人员开展法治教育,解决基层法律问题。

  “法制副主任是一颗种子,我们希望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人学法、知法、守法。”惠阳区司法局局长肖德辉告诉记者,通过组织“法制副主任”深入基层农村,开展有关“三农”“土地改革”“集体经济建设”和法德教育等法治宣传讲座,为村民提供精细化的法律服务,达到法治惠民效果。

  在调研中,记者感受到,在乡村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单一的治理手段无疑难以应对差异化、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探索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差异化治理已成为基层农村的治理方向。

  “村民法治思维的养成,一方面带来村容村貌的改变,但如果往深了说,也会极大改善当地营商环境,拉动投资。你看,比如企业来矮光投资,村民连门前的树也漫天要价,企业还怎么敢来?”肖德辉说。

  调研中,记者深感,在乡村推进法治建设,首先村干部要依法,这是最关键的;其次就是要普法;再就是要以案释法,让村民感受法治的力量。这在半熟人社会的乡村将会越来越重要。

   声音

  基层治理的关键是法治与德治并举。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保障,道德是支撑,通过浸润式普法和传统文化弘扬,使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最终达到激发村民自觉,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

  ——博罗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司法局局长陈锡坤

  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要团结,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只要一群人,一条心,干一件事,就能凝聚团结力量,实现目标。

  ——观背村党支部书记郑国雄

  我们用“互联网+”模式助力党建,运营“良井时政”微信公众号,推动以“微信+”模式建立覆盖镇、村(社区)两级相关党员干部的“网络课堂”“才子佳人”群等交流渠道,同时强化联系群众,建立村组工作群,打通与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

  ——良井镇委书记杨治宇

  (记者 祁雷 赵杨 吴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