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喷雾”能治好行人闯红灯吗?
话题缘起: 近日,湖北黄石大冶市交管部门在市区一个路口设立了“喷水”装置,红灯亮起时,如果有行人越过路口和斑马线的交界处,装置会喷出一道水雾,并语音提示行人不要通行。当地相关部门表示,设置这套装置的目的是为了对闯红灯的行人进行警示,引导市民重视交通安全。有市民则认为,规范交通秩序需要提高全民素质,并非用“喷水”设施就能解决。对于这个“喷水”装置的功效,网友看法不一。
正方
“喷雾”防闯红灯是个好办法
■ 堂吉伟德
为预防闯红灯行为的出现,各地纷纷采取创新动作,比如在路口增加协管人员、志愿者,增加交通安全提示等,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实际情况看,黄石大冶市“喷水”装置的确能起到“吓退”的作用,该路口闯红灯的行人数量较以前有所下降,此种措施可谓快捷、方便而且高效。
由于我国进入机动化才短短十几年,很多人还不适应这一变化,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给慢行者更多通行权,还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和时间,并经过慢慢的教化去改变陋习,形成新的文明意识并达到习惯养成的目的。严罚重管、引导教育和日常规范,是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文明习惯的三重有效手段,这就离不开“喷水式”装置的使用。比如山东青岛在一些路口安装“现在是红灯,请不要过马路”的语音提示,闯红灯行人下降了三分之二;温州市区锦绣路与西山路十字路口装上了“斑马线智能护栏”,栏杆自动上升放行,能起到根本性遏制的作用。技术手段的作用和防控措施的威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技术的运用和改进,实为治理善意的体现,并有诸多可借鉴的先例。比如在韩国,设计师便给人行横道作了改革,将人行横道的侧边改为弧形,让它更加符合人们的行走习惯;而在日本爱知县,有50条人行横道安装了红色发光装置,可使交通事故死伤者至少减少四分之一;德国的柏林有一种“自动人行道”,它以每小时15千米或25千米的速度移动。
因而,相比于“喷雾”系统防闯红灯的技术而言,其所反映的治理思路和手段的改进,才是最核心的要素。技术之善也是担当,其间释放出的管理精细化、措施人性化,才是值得称道和效仿之处。
反方
“喷雾”治闯红灯有轻佻之嫌
■ 张玉胜
仔细思揣,以“喷水”方式阻止行人闯红灯,恰如孩童用水枪向他人喷水取乐般“恶搞”。而交通执法本是一种庄重严肃、正经八百的履职行为,岂能靠“喷水”的搞笑方式让执法显得如此轻佻?退一步讲,即便不愿板起严肃面孔,想让执法透视出一些柔性与温馨,也大可不必以这种颇有“逗你玩”的游戏做法。
喷水治闯红灯看似游戏过分,实则凸显执法人性化不足。其一,此举有漠视人格尊严之嫌。人立于社会是有尊严的,即便是违规之人,其人格也应当受到尊重与保护。随意向闯红灯者喷洒水雾,无异于对违规者的一种体罚,难脱不尊重人的诟病与质疑。其二,负面效应不可忽视。比如,行人衣服被打湿,接下来该怎么办,是继续行程还是返家换衣?被“喷水”会不会招致感冒着凉,尤其是在大冷的冬天?因喷水“好玩”,会不会有小孩故意为之?人们好奇、围观、试探,势必会延长行人在路口和斑马线上的逗留时间,这是不是有违畅通交通秩序的执法初衷?等等。
规范行人闯红灯不仅事关道路安全,更是国民素养的外现。矫正出行陋习,就当唤起人们的规则意识,破解“法不责众”的思维魔咒,从严执法,破除“侥幸”心理。不可否认,相对于机动车违法,对行人闯红灯的处罚着实费口舌、得罪人、难兑现,这就导致部分交警产生畏难情绪,缺乏直面勇气,不敢理直气壮执法,只得另寻他途,“喷雾”式执法“创意”的背后,实则是履职缺位。
其实,这套治行人闯红灯“神器”拥有人脸识别抓拍、违法行为曝光,以及“您已闯红灯,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通行,通行危险”的语音提示功能,这些功能足可让闯红灯者自律止步,再以“喷水”拦阻,实在是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