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乐风:五险一金怎么调是个技术活
微论
“五险一金”缴存比例高不高?怎么调?一直是企业和职工关切的焦点。对此,李克强总理给出了明确答案:阶段性地、适当地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是可以做的。“总的就是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
一头是企业的负担重,一头是职工的获得感不足,“五险一金”的确应当适时适度调整了。从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的现实任务来看,丰满老百姓的钱袋子,确实是务实之选。
当然,利当前也要利长远。“五险一金”不同于税收的区别就在于其构成了“未来现金流”,在职工失业、退休或者生育、购房时给予适当的补偿,具有稳定器作用。所以,今天“五险一金”的增加或减少,实际上等价于不久以后的收入调整。降低多少比例合适,能不能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是一道非常复杂的经济学考题,离不开专业化的统筹兼顾,离不开精细化的平衡测算,绝不能人为“拍脑袋”、简单“一刀切”。
另一方面,调整“五险一金”也要考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度。当前,个别地方社保支付存在困难,虽没有形成系统性风险,但一旦上缴数额骤降,还是可能带来压力与隐患。倘若影响了离退休职工工资的发放,就容易造成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降低,不仅属于代际之间的不公平,整体上反倒会减弱扩大消费的动能,让改革的效果打折扣。此外,目前有不少省市财税压力非常大,一旦出现风险,很难“拆东墙补西墙”。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还在于落实。初衷再好的决策,到了具体的实施环节都可能走样。如何给予地方自主权,又坚持必要的监督权,防范风险、守住底线,平衡区域与行业之间的公平,考验治理者的智慧与执行力。更重要的是,让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还要将政策有效从政府传导到企业。减下来的“五险一金”,到底有多少被企业拿走,“大头”能不能落到职工口袋里,是衡量这一改革成败的关键。 (洪乐风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