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鹦鹉 海珠湿地出没
考察队员在拍摄一条刚发现的夹竹桃天蛾幼虫。
考察队员在观鸟屋用望远镜观察附近飞鸟。
考察队在海珠湿地发现小白鹭。
大洋网讯 春天来了,又是一年动物繁殖的季节。池鸿健和他所在的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团队又开始了新一轮野外调查,了解广州市野生动物分布的情况。在海珠湿地,调查人员近年多次发现一群亚历山大鹦鹉,总数达约十只,而此前该种并未在广州野外出现过,疑由市民弃养宠物繁衍而来。据介绍,广州最著名的观鸟点是南沙湿地、海珠湿地、海珠湖、中山大学等地,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更占优势。
听音辨物,起飞观鸟,3月24日清晨7时许,池鸿健和他所在的团队就来到了海珠湿地,他们通过手中的相机和脖子上挂着的望远镜观察林中、水中的鸟类。早起的鸟类刚扑腾翅膀就会被他们发现。
因为做野外调查的时间已经很长,池鸿健很快就能从声音中辨别出动物种类和大致所处位置。“你听,这种鸟就是苦恶鸟,因为它发出的声音很像‘苦恶’,它一般生活在水边。”沿着池鸿健手指所指,记者很快便发现了这种动物:胸白而背黑,臀黑而脚黄,喙整体黄绿色,靠近头部的位置带点红。
不过,当天的调查中池鸿健发现,许多鸟类并不太怕人,特别是白胸苦恶鸟。“它是秧鸡科下的一种鸟,而秧鸡科鸟类特点之一就是相对而言比较胆小,一如广州俗语里所说的‘鸡咁脚’——意思是急急忙忙就小跑走开了。它们通常远远地听到声音就会缩在草丛里不出来,但是今天我们刚开始调查时,便见到两只白胸苦恶鸟在大约十米远的河边草地上优哉游哉散步。”池鸿健感慨,或许它们与人类产生了信任,所以也就拉近了与人们的距离。
调查组发现,海珠湿地中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栖息地类型有河流、池塘、人工林、果园、农田等,经过调查发现,在河流、池塘类型的生态环境里,比较常见的有白胸苦恶鸟、黑水鸡、池鹭、白鹭、普通翠鸟以及喜欢在该种生态环境周围的芦苇丛里活动的黄腹鹪莺等鸟种;而在人工林、果园、农田类型的生态环境里比较常见的则有白头鹎、红耳鹎、白喉红臀鹎、乌鸫、鹊鸲等比较常见的鸟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中,调查组再次发现了亚历山大鹦鹉,它们站在高高地木棉树上。“海珠湿地我们来过很多次,最多的一次我同时发现过8只亚历山大鹦鹉。”池鸿健说。他的同事刘金成告诉记者,在附近居住的工人说过此前曾有街坊将自己养殖的亚历山大鹦鹉放飞,因为海珠湿地环境较好,便将更多亚历山大鹦鹉吸引了过来。
提到广州的观鸟点,池鸿健说:“海珠湿地及海珠湖公园是接连着的两个公园,珠江的其中一条支流穿过其中,而中山大学南校园则是北门依靠着珠江,它们的特点就是在城市中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绿化面积,换句话说就是提供了一片相对广阔的鸟类栖息地。”在这些地方较为常见的林鸟有暗绿绣眼鸟、长尾缝叶莺、大山雀等,而其中迁徙鸟中受观鸟者以及摄影师喜爱的还有夏候鸟中的寿带鸟、棕腹大仙鹟、红尾歌鸲等具有特色的鸟类。而南沙湿地因有一大片的红树林以及滩涂,为迁徙的水鸟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驿站”。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