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广外开幕 26国家地区高校代表出席

08.11.2015  13:14

11月6日,广外迎来建校五十周年之际,第十四届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简称AUPF)在广外开幕。据悉,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80所高校的171名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围绕“亚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愿景、路径与方法”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出席开幕式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前战略规划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全球文明对话音乐组织主席梅丽•马达沙希,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韩国东西大学校长、亚洲大学论坛常委张济国,广外党委书记隋广军,校长仲伟合,副校长方凡泉、何传添、陈林汉,出席中国外语院校协作组会议的校长、国内部分财经类高校的校长,以及部分广东省内高校的校长和代表出席开幕式。方凡泉主持开幕式。

全体成员共唱会歌

开场播放视频《Welcome  to  Guangwai》,广外学子用多国语言对到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广外五十华诞致以祝福。全体人员起立共唱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会会歌。

隋广军在欢迎辞中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向本次论坛的来宾致以热烈欢迎,他简单回顾了亚洲大学论坛的产生与发展,强调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必然要适应新形势,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隋广军以广外推行教育国际化的现有成果为例,阐明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对于推动亚州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著作用,并对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为亚州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提供源源动力做出美好展望。 

隋广军致欢迎辞

陈云贤表示,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对于亚洲高等教育重要课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亚洲高等教育的全面进步正极大地带动着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加快全球化进程做出贡献。他结合广东省近年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举措以及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政策指出:本次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是推进亚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加强人文交流的良好平台。他期待大家围绕论坛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广泛深入研讨,从而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加强各高校间的相互了解,并实现多形式交流、深化合作。

陈云贤期待本次论坛加强各高校相互了解

张济国代表参会各高校感谢广外参与筹办本次论坛的全体工作人员,并对广外五十华诞送上真挚的祝福。2012年广州大学校长论坛由韩国东西大学(Dongseo  University)主办,为此东西大学发起了“亚洲夏令营”特色活动,而今年广外也推出了“亚洲大学学生论坛”特色活动。作为亚洲大学论坛的秘书处,广外为促进亚洲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显著贡献,张济国祝愿本次论坛能成为最好的一届亚洲大学校长论坛。

张济国祝愿本次论坛能成为最好的一届亚洲大学校长论坛

开幕式为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主题雕塑进行电子揭幕仪式,罗豪才、陈云贤、魏中林、隋广军、仲伟合共同为雕塑揭幕。

电子揭幕仪式

在短暂茶歇后,汉斯•道维勒做主题演讲,他首先声明,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多种问题和挑战必须要发挥关键作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多样化的实现对于人类进步产生的作用巨大。道维勒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的困境以及联合国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到的“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目标,结合当下技术飞速变革,信息几何倍数增长的大环境,倡议大家更深入地思考高等教育需要怎样的改变和创新,并由此提出自己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系列设想,强调“思维能力是教育应该培养的一种关键能力”、“  价值观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汉斯•道维勒做主题演讲

仲伟合以“促进互联互通,共创亚洲高等教育未来”为主题,首先论述亚州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优点,即有利于各国构建纽带、形成共识;能够为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能够推进高校改革创新、资源共享等。他介绍了广外推进国际化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感谢各院校在此过程中对广外的大力支持,并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合作,实现和谐共荣。最后,仲伟合就本次论坛提出五点倡议:第一,充分发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高教互联互通步伐;第二,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积极创建亚洲大学互联互通新平台,尝试联合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实现亚洲大学合作共赢;第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教育管理经验,共同培训师资,提升教学质量;第四,在同类或类似大学之间建立切实可行的学分转换体系,完善教育领域信息交流机制。第五,深化教育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和经验,联合探索数字环境下的教育新模式,为亚洲青年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

仲伟合提出五点倡议

 

附录:1.亚洲大学校长论坛(14th  Asian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um)简介

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的前身是“中泰高等学校校长民间协作会”,2003年以“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命名的会议首次在广外举行。  作为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的主要创始高校,广外于2013年当选为论坛秘书处。自2002年论坛启动以来,共有676所高校和机构的1500多人次参加了亚洲大学校长论坛。13年来,亚洲大学校长论坛见证了亚洲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已经成为推动亚洲高校扩大双边和多边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今年是广外第二次主办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本届论坛共有来自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80所高校的171位校长及有关代表参与。

2.本届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参会院校(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in  the  14thAUPF)

From  Bangladesh(孟加拉国):

•  Daffodil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达夫迪尔国际大学)

•  Southern  University  of  Bangladesh  (孟加拉国南部大学)

From  Cambodia  (柬埔寨):

•  Build  Bright  University  (建光大学)

•  Cambodian  University  for  Specialties  (柬埔寨职业技术大学)

•  Norton  University  (诺顿大学)

From  Canada  (加拿大):

•  Kwantle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昆特兰理工大学)

From  Cape  Verde  (佛得角):

•  Sino-Cape  Verde  Friendship  Association  (佛中友好协会)

•  Universidade  De  Cabo  Verde  (佛得角大学)

From  China  (中国):

•  Anhui  University  (安徽大学)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北京工商大学)

•  Chao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重庆工商大学)

•  Guangdong  Police  College  (广东警官学院)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广东金融学院)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广东财经大学)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Guangzhou  Maritime  Institute  (广州航海学院)

•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广州医科大学)

•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韩山师范学院)

•  Huizhou  University  (惠州学院)

•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岭南师范学院)

•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南京财经大学)

•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上海外国语大学)

•  Shantou  University  (汕头大学)

•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四川外国语大学)

•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华南师范大学)

•  Yangzhou  University  (扬州大学)

•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浙江工商大学)

•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香港教育学院)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香港浸会大学)

•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澳门理工学院)

•  Ling  Tung  University,  Taiwan  (岭东科技大学)

•  Open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Taiwan  (高雄市立空中大学)

•  Wenzao  Ursuline  University  of  Languages,  Taiwan  (文藻外语大学)

From  France  (法国):

•  ESC  Rennes  School  of  Business  (雷恩商学院)

From  India  (印度):

•  VIT  University  (韦洛尔理工大学)

From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

•  Potensi  Utama  University  (棉兰计算机信息学院)

•  Sultan  Agung  Islamic  University  (苏丹阿贡伊斯兰大学)

•  Universitas  Negeri  Jakarta  (雅加达国立大学)

•  Universitas  Sari  Mutiara  Indonesia(棉兰卫生学院)

•  Universitas  Ubudiyah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乌布迪亚大学)

•  University  Pembangunan  Panca  Budi  (棉兰五德大学)

•  Yogyakarta  State  University  (日惹国立大学)

From  Israel  (以色列):

•  Galile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stitute  (嘉利利国际管理学院)

From  Japan(日本):

•  Asia  University  (亚细亚大学)

•  Hannan  University  (阪南大学)

•  Josai  University  (城西大学)

•  Kanag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神奈川工科大学)

•  Kanagawa  University  (神奈川大学)

•  Kobe  College  (神戸女学院大学)

•  Kyot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京都外国语大学)

•  Sapporo  University  (札幌大学)

From  Korea  (韩国):

•  Bus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釜山外国语大学)

•  Chosun  University  (朝鲜大学)

•  Dongseo  University  (东西大学)

From  Malaysia  (马来西亚):

•  Universiti  Malaysia  Perlis  (马来西亚玻璃市大学)

From  Mauritius  (毛里求斯):

•  Alif  Society  (阿利夫慈善协会)

From  Myanmar  (缅甸):

•  University  of  Yangon  (仰光大学)

From  Pakistan  (巴基斯坦):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dern  Languages  (巴基斯坦国立语言大学)

From  Peru  (秘鲁):

•  Universidad  Catolica  de  Santa  Maria  (阿雷基帕圣玛丽亚天主教大学)

From  the  Philippines  (菲律宾):

•  Our  Lady  of  Fatima  University  (法蒂玛大学)

•  Panpacific  University  North  Philippines  (北菲律宾泛太平洋大学)

•  Philippine  Normal  University  (菲律宾师范大学)

•  University  of  Santo  Tomas  (圣托马斯大学)

From  Poland  (波兰):

•  AG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矿业冶金学院)

•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雅盖隆大学)

From  Russia  (俄罗斯):

•  Moscow  State  Linguistic  University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

•  Ural  Federal  University  (乌拉尔联邦大学)

From  Thailand  (泰国):

•  Bangkok  University  (曼谷大学)

•  Christian  University  of  Thailand  (泰国基督教大学)

•  Mahasarakham  University  (玛哈沙拉堪大学)

•  Naresuan  University  (那黎宣大学)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英国):

•  Coventry  University  (考文垂大学)

•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中央兰开夏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大学)

From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

•  Harding  University  (哈町大学)

From  Vietnam  (越南):

•  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Transport  (胡志明市交通运载大学)

•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河内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