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谋变激发“白玉城”活力
一位工人正在流水线作业。如今高陂镇陶瓷行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工艺稳定,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连志城 摄)
●本报记者 曾海鹰 郑炜梅
实 习 生 李艳良
特约记者 丘佳纳
位于大埔县南部的高陂镇,素有“白玉城”之称,一直以来,陶瓷就是该镇的支柱产业。在此次镇村行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个有着8万多人的镇,如今的产业更多元化,传统中“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正在发生蜕变。
陶瓷产业焕发新活力
俗话说“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迄今有700多年历史的大埔陶瓷,高陂镇是其最突出的代表。在巅峰时期,高陂镇“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开窑就从年头烧到年尾”。在高陂镇现有陶瓷企业中,大多数为老陶瓷手艺人创办的企业。如今,在这些企业中,“瓷三代”“瓷四代”已经接过接力棒,这些年轻血液的注入无疑为陶瓷产业带来了生机和发展的无限可能。
曾在海外学习的郭志山在完成学业后毅然回乡帮助父亲一同管理自家陶瓷企业。主修计算机的他在回乡后首先发展起了电子商务,在阿里巴巴上售卖自家产品。如今他的网络销售额已经占到了总销售额的15%。
在16家陶瓷园区里,各家陶瓷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曾在珠三角工作生活的黄志超回乡后则把目光投向了客家特色产品以及旅游产业。2004年,他动员创建了集陶瓷工业观光、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如今,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已经成为我市首个工业旅游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在5万人次以上。
耕山致富成为新潮流
人们曾经把大埔县农业区域发展布局概括成“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高陂镇与周围的洲瑞镇、光德镇、桃源镇一样,是著名的陶瓷产业集群区,向来以发展陶瓷为主。“南部发展瓷器的历史由来已久,以前在南部地区投资发展农业是要被人笑话的。”在采访中,不少人道出了以前在南部地区发展农业的尴尬。但现在“白玉城”正努力摆脱这种困境,村民、乡贤回乡投资农业的比例大大增加。在村间小道行走,果园连片的“金山银山”,比比皆是。
三洲村在高陂镇的耕山潮中显得突出,该村的农业比例非常高。采访时,记者遇到了该村最大蜜柚种植户金鸿京公司的负责人曾定权。身兼村干部一职的曾定权告诉记者,去年,在深圳从事房地产和教育行业的乡贤徐开京和曾更新多次返乡后,逐渐“嗅”到了农业发展的气息,因此两人一拍即合,回乡成立了公司,开辟了自家的果园。“公司一期规划种植1000亩蜜柚,目前已种植约500亩,农庄建设也提上日程。”曾定权说,当初在成立公司前,曾请专家对三洲村是否适合发展蜜柚产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非常好,水土、气候都非常适合种植蜜柚,而且这里种植的蜜柚比其他地区的早熟约10天。”曾定权说,现在该村农业种植越来越多样化,去年还有外来商人投资种植了数百亩仙人草。
在高陂镇像徐开京和曾更新这样,致富耕山的还有很多。“在十年前高陂镇农业种植面积多的大户不过才百余亩,现在上千亩的耕山人也不少了。”高陂镇干部郭力义告诉记者。
文化旅游有了新发展
以陶瓷闻名的高陂镇,先后走出了李光耀、田家炳等重量级人物,这让其名气日增。如今该镇也正借助“名人名居”效应,大力谋划美丽乡村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正在这个古朴的小镇兴起。
“陶瓷”是该镇最明显的标签,来到高陂镇,最受游人们推崇的就是“陶瓷游”。在这里,古朴典雅的青花瓷、色泽艳丽的彩瓷、简单实用的日用瓷、艺术味儿十足的工业瓷能让人看花了眼。不仅如此,在这里,游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古龙窑,还能“一条龙”了解陶瓷制作流程,欣赏濒临失传的手工拉坯绝技,体验DIY陶瓷。“去年,我们接待的游人共计6.3万人次。”3A级工业旅游景区、富大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超说。
体验完“陶瓷文化游”,游人还可以体验该镇正在倾力打造的“名人名居游”。“以走出李光耀的党溪村,田家炳的银滩村为代表,这两个村每逢节假日就非常热闹,自驾游的、跟团来的、海内外的都有。”高陂镇党委书记罗振康说。近年来,大埔县委县政府先后对李光耀故居“中翰第”、田家炳故居“拱辰楼”进行维修,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并在两座楼内部布置了李光耀和田家炳的相关图文展览,让游人对其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