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们给官员起绰号就是写给纪检部门的举报信
贪官的绰号与民意的力量
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局长武长顺,坊间人送绰号“武爷”。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把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大工地,市民送绰号“季挖挖”。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以大拆大建和学日本语气说话,被百姓戏称为“拆迁大佐”。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以“票子多、房子多、女人多”获绰号“许三多”……新华社刊文认为,透过绰号能看到贪官事发前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特点,读出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
绰号是对人的相貌、性格、品行等方面主要特征的形象概括,贪官的绰号,反映了外界对其贪鄙无度、狂悖恣睢等行状的戏谑性认知。古来贪官多有绰号,如南朝永宁太守梁鱼泓,以使“水中鱼蟹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中百姓尽”自诩,百姓送绰号“四尽太守”;北魏太尉主簿元庆智,十来个钱的小笔贿赂也照单全收,人称“十钱主簿”;南宋宰相贾似道,敛财无数,常与妻妾伏地斗蟋蟀,获称“蟋蟀宰相”……古时贪官的绰号多带官衔,或许是为强化其贪官身份,让人一下子抓住其作为贪官的本质。
如今贪官获称的绰号,形式更多样,内涵更丰富。除前引“武爷”、“季挖挖”、“拆迁大佐”、“许三多”,另如山西绛县法院原副院长姚晓红,集文盲、法盲、流氓于一身,被称为“三盲院长”,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人称“王坏种”,福建省委原常委、秘书长陈少勇人称“猪哥勇”(“猪哥”为福建方言,意为“好色之徒”),湖南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非法介入矿产经营牟取暴利,人送绰号“曾矿长”、“曾剃头”,等等,无不意味深长,妙趣横生。
从产生的时间看,贪官的绰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贪官落马之后,人们历数其劣迹罪行,冠以一个概括性强的名号。如湖北省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落马后,纪检部门公布了他“吹、卖(官)、嫖、赌、贪”五方面严重违纪违法的情况,张二江乃获“五毒书记”的绰号。这种情况是少数,更多的绰号是在贪官落马之前,就已经在官场坊间流传开来。
这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绰号显而易见带有贬义,人们只能在私底下以绰号指代某官员,当面断然不敢以绰号相称。另一种情况是,官员及其周围人等对该绰号不以为过,一般无须避讳,官员本人甚至以此自矜自得,如武长顺担任天津市公安局局长时,一定很享受被人叫“武爷”的感觉。更有甚者,在考察官员的时候,“武爷”、“拆城市长”之类的绰号,还可能被认为是官员有魄力、有胆识、勇于创新、敢试敢闯的证据,客观上为官员受表彰、获升迁添彩加分。
贪官的绰号反映了百姓的评价,无论是称之“坏种”,还是尊为“某爷”,都是某种民情、民意、民怨的直观体现。人们给官员起一个绰号,其实就是写给纪检部门、组织部门的一封举报信,提醒他们密切关注该官员的言行动向,必要时应采取措施,对该官员进行警示或展开调查,防止其在贪腐渊薮中越陷越深。民意作为群众监督的主体,只有具有真实强大的力量,人们给贪官起的绰号,才可望促使官员自警自律,引起纪检、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甚而成为查处贪官的线索和突破口。
周之地(北京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