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天眼”幕后人刘宇辉:让万米高空的飞机不再是信息孤岛

26.01.2019  16:53

对于许多乘坐飞机的旅客,飞行安全有刘宇辉团队的功劳。

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奠基人刘宇辉。

大洋网讯 随着春节临近,各地机场迎来出行高峰。1月21日春运启动以来,南航每日执行的航班在2000班次上下,日均运送旅客约30万人次。为了保障广大旅客安全顺利出行,每天都有无数南航人在坚守岗位,其中更是有许多不为旅客了解的“幕后英雄”。

1月25日,记者走进南航机务维修控制中心大厅,看到南航机务工程部主任、高级工程师刘宇辉和一线工程师们站在大屏幕前,密切关注着南航航班传回的数据。

据了解,刘宇辉带领着团队成员自主研发我国第一套自有知识产权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这套系统可监控南航所有正在执飞的飞机,实时了解飞机运行当中的所有情况,确保旅客安全、便捷地抵达目的地。

大屏幕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不同的小点,每一个点就是一架正在空中飞行的南航飞机,不同颜色代表着飞机不同的健康状态。“绿色代表飞机在地面健康状况良好,蓝色代表飞机在空中健康状况良好,黄色代表飞机出现了警告信息。”刘宇辉说:“凡是在屏幕内显示的飞机,我们都能通过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直观地看到它的‘健康情况’”。

南航机务工程部主任、高级工程师刘宇辉是这套“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的研发者。昨日,他在机务维修控制中心大厅向记者分享了这套系统背后的研发心路。

过去,中国民航的飞机都是采用事后维修的方式,等飞机落地后才开始进行检查和维护,不仅耗时耗力,对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数据也无法监控。在这种背景下,更先进的飞机管理系统成为当时迫切的需求。

当听到‘飞机健康管理’这个概念时,我们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刘宇辉说,在2000年,他第一次看到飞机制造原厂留下的两张“飞机健康管理”系统宣传单后,就产生了研发新系统的念头。

致力于“飞机健康管理”研发

早在2000年,飞机健康管理系统刚刚问世。实时监控一架飞机的健康状况,一小时就要20美元,按照一架飞机一天飞行10小时计算,100架飞机,一天就需要2万美元。这仅是使用权,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飞机制造原厂手中。想要自行研发掌握这一高端技术,难度超乎想象。

当年,连电脑都还未普及,飞机飞行数据的传输和应用对当时的中国民航来说是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这些都让研发之路显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为了找到入门诀窍,刘宇辉翻烂了一本本厚重的与飞机数据相关的原厂手册和几乎所有原版飞行数据链资料,想要从中破解“飞机语言”与人类语言所对应的“译码规则”,建立起系统初始模型,而这一翻就是三年。

三年间,刘宇辉及其团队还经常穿插在飞机可靠性、发动机性能、工程支援的现场,与经验丰富的机务工程师们一起实践故障排除,从中研究飞机数据的传输原理。

万米高空的飞机不再是信息孤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以南航波音777为原型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上线了。

这意味着,发动机性能监控的工程师和飞行员再也不用每日大量地人工录入数据,通过“远程诊断”系统就可以自动获取飞机的飞行状态和故障信息。

波音777“远诊”模块的投产无疑是开创性的进展,然而对刘宇辉团队来说,后续机型的远程诊断系统开发,并没有因此“顺理成章”。“远诊”系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引入一个新的机型,就意味着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开发,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更新,升级开发的工作就得继续下去。

2004年,为了解决波音747飞机数据频繁掉包的问题,刘宇辉和他的团队在半年时间里,往返飞机执管基地深圳十多次。时值盛夏,机库温度高达40几摄氏度,刘宇辉和兄弟们就蹲在没有空调的飞机驾驶舱和电子舱中调试设备,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衣服全部湿透了,汗一直流到裤脚。

远程诊断”兼容全部南航飞机

2006年4月19日,具有南航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属国内首创。

有了原型系统只是第一步。截至2018年底,南航经营的飞机包括波音787、777、737系列,空客380、330、320系列等型号客货运输飞机超过800架,也是中国唯一运营空客A380的航空公司。这些客机的数据处理系统更为庞大而复杂,由于每种飞机机型的电子元件和计算机系统都有所不同,有些机型还来自不同的制造商,给系统处理实际问题增加了难度。

根据每种机型,刘宇辉带领团队搭建了不同的系统模块。如今,南航“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已能兼容包括B787、A380等的全部南航飞机,拥有多项独有技术,属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每年至少能节省数十万美元的技术服务费。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李妍 通讯员南宣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 1
  • 2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