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帮扶资金1.69亿元 完成到村到户项目20268个

10.11.2015  10:56
自从2013年4月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梅县区认真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综合帮扶措施,33个村在各帮扶单位帮扶下,取得了明显成效。

广州市委统战部帮扶建设的顺里村客家文化中心

  自从2013年4月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梅县区认真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综合帮扶措施,33个村在各帮扶单位帮扶下,取得了明显成效。至目前,33个村共投入帮扶资金1.6945亿元,完成到村到户项目20268个;3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18万多元,平均每村6.62万元;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915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7860元,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靶向治疗”推进精准扶贫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各帮扶单位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结合该区金柚、烟叶等产业基础,在石扇、白渡等镇实施金柚种植扶贫,在隆文、松源等镇实施烟叶种植连片开发,采取靶向疗法,精准扶贫。

  松源镇的白玉村一向有种植烟叶的传统,而缺乏资金、烤烟房陈旧不足等,阻碍了烟叶种植发展。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驻村干部陈铭说:“我们进驻之后,通过入户摸底后,把烟叶种植定为白玉村的主导产业,鼓励贫困户种植烟叶。我们给白玉村建起了5座新式烤烟房,烟叶种植也成为了该村及贫困户致富的支柱产业。”白玉村的王伯乐呵呵地告诉笔者:“去年我种植了5亩烟叶,每一亩约可增收3000元。”

  产业化帮扶实现增效增收

  该区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文化旅游产业扶贫,通过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园对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

  市农业局帮扶丙村镇银竹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渐形成以五彩水稻、五彩花生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其中五彩水稻推广面积达652亩,五彩花生推广面积51亩。通过企业销售、旅游销售、电商销售,银竹村农产品销售额分别达到60万元、20万元、12万元,贫困户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区人大在白渡镇径口村投入到户帮扶资金50多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柚果种植产业化经营和种养等项目建设。

  梅县区还创新帮扶方式,专门出台优惠政策,把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投入到增城-梅县工业园区,由区财政担保每年固定收取红利。目前,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了6.62万元,最高的达到了15万多元。

  贫困村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该区帮助贫困村进行饮水安全、农田水利、文化广场、村址、道路、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把贫困村建成各项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功能完善的美丽乡村。

  广州市委统战部进驻梅南顺里村开展帮扶工作后,针对各自然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实际状况,将村道建设作为帮扶的突破口。投入250多万元建设的10公里道路工程完工后,极大改善了顺里村交通环境滞后的状况,改变原本要绕行17公里的现状,并可与梅南镇省级古村落下村(上村)连通,既方便出行,又提升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空间。

  驻点梅南镇顺里村的帮扶干部项飞介绍说:“截至2015年10月底,帮扶单位投入各类资金1002.47万元。预计到今年底,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8000元,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0000元,村集体收入将达到10万元,顺里村实现脱贫。”

  (许国义 翁尚华 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