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20年的忘年交

23.05.2014  20:46

特约记者田柯,通讯员 李绍斌 王政

      20年前,45岁的广州市民孙阿姨突发重病,命垂一线;20年前,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副院长陈旻湖还是刚刚留学归来的“后生仔”。20年来,一个电话号码、一封感谢信、一支钢笔,将他们串在了一起,情同家人。
  “不舒服,打这个电话
  家住广州越秀区的孙阿姨20年来一直身患溃疡性结肠炎。1995年,一次突发性大出血导致多个器官衰竭,孙阿姨被送往中山一院(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治。
  接诊医生诊断后发出病危通知书,孙阿姨被送进手术室时,几乎已神志不清,隐约听到医生在研究病情,一位医生对还在犹豫治疗方案的众人喊了一句“先保命,其他容后再议!
  经过及时抢救,孙阿姨终究只是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恢复意识后,她才看清了救命医生的“真面目”——“他很年轻,也很洋气,斯斯文文,是他帮我打败的死神。”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孙阿姨至今难忘。
  而这位智勇双全的“后生仔”就是陈旻湖。那年,陈旻湖刚刚从外国学成归来,被分配到中山一院消化内科。
  孙阿姨告诉记者,因为担心她术后恢复以及病情的发展,陈旻湖还特地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给她。“那时还没有手机,他就说,‘阿姨这是我家的号码,您有啥不舒服,打这个电话’。”对于当时陈医生细心和热心,孙阿姨很感动。
  往后的20年,孙阿姨一直将这号码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收藏着。即使随后病情的几次复发,孙阿姨还是忍着没拨。“我怕打扰到他,他待人认真而热情,如果我给他打电话,他一定很重视,我怕耽误他日常工作和休息。
  孙阿姨坦言,这个号码她20年来只打过一次,“那一次我在家里的洗手间摔了一跤,流了很多血,疼得动弹不得,以为自己和世界说拜拜,就想起了陈医生,给他打了唯一的一次电话。”十分幸运的是,陈旻湖那天刚好在家,接到了电话。“他很细心地告诉我该怎么止血自救,然后去打120。他又救了我一命。”孙阿姨说。
  “没送红包,写了感谢信
  在上世纪90年代,很流行患者给医生送红包,这成了医患关系中的“潜规则”,但那时的孙阿姨却很不“识做”,“别说红包,我拿着陈医生的电话号码这么久,逢年过节也没有一次打去嘘寒问暖,陈医生也不见怪。
  那年从鬼门关幸运逃生后,孙阿姨写了一封感谢信到医院。“当时的陈医生年轻有为,送红包太俗气了,唯有感谢信才能突出肯定他精湛的医术。
  然而孙阿姨的好意,陈旻湖却20年“没领情”。“哈哈,还真不知道。”20年后的今天,说起孙阿姨的感谢信,他一面茫然。
  虽然不记得感谢信,但陈旻湖却20年来一直小心珍藏着一支派克钢笔,每次出诊,总带在身边,书写过无数病历,“这笔很好用,还可以换笔芯。”原来这是孙阿姨丈夫单位发的,孙阿姨借花敬佛转送给了陈旻湖。
  “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我们后来都忘了,真没想到他却珍藏至今。”孙阿姨很是感动。
  “他比我还紧张我的健康
  当年的“后生仔”如今已成为医术高明的副院长,但孙阿姨还是改不了口。“我一直都是叫他陈医生,20多年习惯了。”孙阿姨告诉记者,虽然和陈旻湖相熟,但她每次看病都是按正常步骤去排队挂号、等号、拿药,“陈医生病人很多,你急病别人也急病,不能让陈医生为难。
  有时,孙阿姨还会忘记回医院复查,陈旻湖就会打电话或者发邮件提醒她。“我去加拿大看儿子,陈医生就会万里发邮件催促我回国复诊,比我自己还紧张我的健康。”孙阿姨笑道。
  近期,孙阿姨病情有些反复,陈旻湖很是担心,他一边张罗安排孙阿姨住院动手术,一边半哄半命令这位20年的“老病号”乖乖“就范”:“你要听话,一点都不痛,做完以后就可以吃你爱吃的‘九大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