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定义深圳,引领城市未来走向

18.06.2014  17:37
先进观念+人文诉求;积极行动+文化自觉;审美冲动+视觉筑城,造就3D版人文深圳 摘要:当你坐着公交车穿行在深圳街头,看到公交站台上,一幅幅以水墨画展现的《论语》金句;当你行走在莲花山公园、荔枝公园、图书馆与音乐厅,感受着深圳的绿意与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当你在中心书城24小时书店,感受深圳不打烊的阅读氛围;当你在华侨城文化创意园不经意地走进雕塑的包围圈,聆听舒缓的爵士乐;当你在博物馆被义工引导着参观展览。

        这是用全新摄影技术拍摄的深圳,将三维的立体景致转化成二维的平面图片,直升机全景航拍摄影技术超越了人类的视觉极限,让我们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深圳。

        当你坐着公交车穿行在深圳街头,看到公交站台上,一幅幅以水墨画展现的《论语》金句;当你行走在莲花山公园、荔枝公园、图书馆与音乐厅,感受着深圳的绿意与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当你在中心书城24小时书店,感受深圳不打烊的阅读氛围;当你在华侨城文化创意园不经意地走进雕塑的包围圈,聆听舒缓的爵士乐;当你在博物馆被义工引导着参观展览,听到一个普通市民对文物的专业讲解;当你随着“百公里”的人潮,尝试用脚步去丈量这个城市……你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深圳?

        是的,这是人文深圳。这是“十大观念”集聚的深圳,这是人文诉求炽热的深圳,这是有着充分文化自觉的深圳。深圳,作为中国城市的一个独特存在,正在从经济特区向文化特区转身。

        《南方都市报》从今日开始,开设《人文深圳》版面,将以每周两期的频率,以,书写深圳的新人文生活。

        今年是深圳建市3  5周年,我们以此为契机,以独特的人文视角来诠释城市的气质与面貌、梳理城市的精神走向,全面展示深圳的人文生活图景。我们将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来建筑阅读深圳的方法论,以最具认同的数据、故事、观点、细节,来书写后创业时代的深圳人文生活指引与现实图景。

        意识筑城从深圳观念、深圳人的价值观界定人文深圳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曾激励过无数深圳人,经过时间的淘洗、岁月的沉淀,已成为深圳人的思想观念、日常意识的重要组成。2010年,深圳曾发起“深圳最有影响的十大观念”评选,以上观念就名列前十。今天看来,这些观念似乎也不稀松平常。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些观念却是深圳人的先锋意识的具体体现与有力佐证。事实上,人文深圳首先就体现在这些观念上,它们有着引领时代潮流的预见性,并为深圳营造出改革开放与人文意识的环境与氛围。

        一夜城深圳,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鼓舞下,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梦”,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开示下,坚定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敢为天下先”的激励下,才不断变化自身的定位,尝试刷新自我,也才有了读书月、文博会等在文化创新领域、在全国叫得响的金字招牌,也才可能从经济特区向人文城市转型,向文化特区迈进。

        深圳人从一开始就明白先进意识与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如果说诸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是当时执政者向源源涌来深圳的移民抛出的诱饵,那么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样的观念,则从市民角度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城市特质以及人文自觉。在陌生的城市做一个关爱他人,与世界积极、善意地相处的人。我来了,我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我来了,我就要诗意地在此栖居。

        这就是深圳人,用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价值观界定的人文深圳,它有着开放的心境,有着不断改变自己的勇气,有着放眼世界,关爱他人的情怀。

        可以说,无论是这个城市的决策者,还是普通市民,对深圳创新型新兴文化城市的定位,都有自身的认识,深圳正在以人文精神的日常渗透构筑城市风貌,深圳的人文景观正以越来越清晰的面目得以呈现。人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一座没有精神和文化的城市,是没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人文精神的高扬,将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这些综合因素,也正是当下深圳的城市魅力所在。

        “孔子奖章”获得者,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认为,“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已经进入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阶段”。“今天的深圳,是一个以观念领先闻名全国的城市,也以崭新的文化形态、强大的文化实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乃至被世界所广泛接受的创新能力、创意能力、学习能力,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样式筑城从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样式来呈现人文深圳

        生活是日常的,“文化是流动的”,“人文深圳”正是对这种日常性与流动性的抓取与表达。而从细节观察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与人文情绪,正是我们表述的重要途径。

        2013年12月28日,“文化流动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这次研讨会的契机是王京生新著《文化是流动的》的出版,在这本书中,王京生针对传统的“文化积淀论”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见地,用“文化流动”的新观点和新话语,抓住了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实际上,王京生也抓住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移民文化特质,深圳移民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正是他思考的根基与出发点。深圳就是一个流动的城市———  人在流动,车在流动,建筑在流动,展览在流动,文化在流动———  深圳因流动而充满生机,因流动而形成自身的人文看点。

        事实上,深圳这个城市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太多的角色扮演与自我定位。比如金融城市、先锋城市、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等等,这些看起来有些大而无当的称谓或冠冕,也正说明了深圳文化的流动性,深圳人在寻找一个自身城市的定位,深圳人乐于不断刷新自我的游戏或突破精神。然而不管这些城市标签是否十分妥帖,它们却真实展现了深圳的文化底色,指向人文深圳的自我探索与精神革新,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及打造的文化样式,这背后,自然有着太多的细节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向读者展示。

        比如已连续举办了15年的“深圳读书月”,它已成为深圳典型的文化样式被全国认知,并被其它城市所借鉴,深圳市民偏爱读书,有着全国人均最高的购书量和阅读量,各种独立书店可以良好运营,这些都是深圳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重要因由。正如王京生所说“每座城市都有发展的关键期,很多城市突然兴起又突然消亡,而有些城市一旦崛起之后就成为千古名城,关键就看在其成长的关键期,植入了什么文化因子。值得庆幸的是,深圳在这座城市发展的关键期,为这座年轻的城市注入了沁人心脾的诗书之气。深圳人带着理想、感情、追求和担当,脚踏实地地推进全民阅读,终于在无声之中润化心灵,以大气压制浮躁,以优雅驱逐精俗,全民阅读成为城市的重要特征,阅读也成为推动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再比如深圳有全国最多的义工数量,N  G  O发展态势良好,想要做好事还得抢着去排队;深圳有全国大型城市最好的绿化、最优质的空气质量,敢于把市中心最黄金的地段拿来做免费公园;深圳的城市规划科学人性,无障碍设施遍布,残障人士有可能坐着轮椅就逛遍深圳……这种种细节既是人文深圳的注解,是深圳独特的文化样式,也是阅读深圳的索引。

        叙事筑城还原视觉的、立体的人文深圳,营造家园意识

        南都一直在以人文的视角阅读深圳,积极介入城市文化的传播、厘清人与城市的关系、反思城市现状,并给读者以多层次的方法论。早在2007年,我们就推出“先锋城市论坛”;2010年,我们开设“微观深圳”版面,创造深圳人文话语;2011年我们推出过“中国人文城市榜”,让人文为城市提供归类的路径;2012年我们开设“人文香港”版面,以媒体角度建构香港学;今天我们开设“人文深圳”版面,尝试从意识、样式、叙事三个维度,还原视觉化的、立体的深圳人文面目,营造家园意识,并以最具认同的数据、故事、观点、细节,书写后创业时代的深圳人文生活指引与现实图景,我们期待从大众媒体的角度引导人们重新定义深圳。

        我们更期望能借此为深圳建立新的人文标识,以美好对抗功利、把人文还给城市;我们有将深圳的人文特质提升到与经济地位平行的野心,我们期望成为“人文深圳”的发起者、推动者,引领这座城市未来的人文走向,为它在国际人文城市的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其实,长久以来,深圳人都有种矛盾心态。因为流动,因为太多不确定因素,深圳无法被定义为家园,人们对于它总是有些迟疑,即便它是全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人们留在北京、上海、广州,并不需要理由,但留在深圳,却竭力得为自己的选择寻找一个妥善的说法,甚至在心里书写着辩护词。

        这里是全国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里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义工,这里有全国最好的绿化和空气质量,这里有全国最便利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但是深圳人,你为什么不自信?基于这种心理的疏离现象,与普遍现实的无根感,“人文深圳”希望借助这座城市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每一个人文细节、人文故事,去打开深圳人被遮蔽、被忽略的家园意识,让每一个留在这里的人,以成为深圳人而感到骄傲与欣慰。

        我们尝试建立一套全新的叙事话语,这一话语不仅指向深圳的人文环境,更指向每一个身处深圳的人的内心。每一期我们都将捕捉深圳某一个领域最具认同与共鸣的人文性,如深圳的公共创意空间、城市规划、义工等,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区、一个街道的人文提炼。我们摒弃“假大空”的叙事体系,着力于从可感知、可触摸的点滴入手,去呈现深圳的人文性,打造3D版的、色香味齐全的深圳。

        我们也尝试视觉筑城、力求将每一期报道都做成人文深圳的“纸上摄影展”,让深圳成为城市研究的可视样本。后期,我们在线下举办“人文深圳”摄影展,将“人文深圳”放在不同的视觉抽屉里归档,并拟发起“人文深圳”各项评选、举办“人文深圳”巡讲沙龙等一系列活动,让“人文深圳”流动起来,跳跃起来,并引领深圳人飞抵自己的应许之地。

        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 

        监制:夏逸陶  陈文定  池少伟 

        总策划:南岛 

        统筹:马凌  杜虹

        图片统筹:亚牛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