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见“用工荒” 梅州产业集聚发展提速

09.03.2016  10:27

    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园。张炳锋 摄

    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丰顺园区)项目示意图。

    寒冷的冬天过后,复苏的暖意萌动。今年,梅州国威电子有限公司一线工人的返工率达到了90%以上,年初八还缺的300多名普工基本招聘完成;前年登陆“新三板”的广东风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正准备搬迁新厂房……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过后梅州缺工总人数为10116人,其中普工6933人,占比68.53%;中、高级工及管理人员需求占比为13.81%。用工缺口不大,制造业仍是用工需求最大的行业,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正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新年伊始,梅州市委书记黄强、市长谭君铁已走访辖区多家重点企业,还到省旅游局、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省环保厅等单位联系对接工作,力求加快构建“一区两带”新格局,加快梅州振兴发展步伐。

    春江水暖鸭先知。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通过走访梅州各大园区、制造业企业、行业协会等,深入触摸梅州振兴发展的脉动,感知新春的经济温度。

    ◎节后招工

    高端人才成“香饽饽

    春节过去,工人返岗。往年的“用工荒”大戏悄然落幕,一线工人的返工率达到了90%以上。在梅州国威电子有限公司报关部经理卢美看来,今年的用工出现一股暖意,大年初八还缺的300多名普工,不到半个月就基本招聘完成。

    在五华经济开发区内,辉骏科技集团的两条新生产线在工人的操作下快速运转,从进料到产出成品,只需几分钟。该集团副总经理周慧丰表示,企业招工压力仍然存在,期待政府能采取有效措施,满足未来产业技术工人的缺口。

    原来,辉骏科技与台资企业精成电子科技集团签署协议,逐步将精成电子的部分电子产品生产产能转移到五华,生产规模的扩大令用工缺口增达5000人。

    一系列的招聘会纷纷在梅州各地上演。根据统计,今年春节过后梅州缺工总人数为10116人,其中普工6933人,占比68.53%;初级工1786人,占比17.66%;中级工、高级工及管理人员需求占比为13.81%。

    从数据上看,企业用工需求仍集中在普工和初级工方面。加工制造业仍是梅州用工需求最大的行业,随着各大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这一需求在持续增加。除了返工率更高、用工需求增加之外,今年企业用工另一个特点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技术型、管理型人才需求的比例有所上升。

    “为了能招到优秀的员工,我们在薪资方面作了相对应的调整,工资太低的话人才都不愿意来。”广东风华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行政专员梁佳说。

    招工热、生产忙。作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企业早早进入了“生产模式”。其中,作为“龙头”的广东鸿源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订单多、任务重,大年初五便开工。

    “去年我们的销售总额突破3.6亿元,比增达到30%。”该公司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陈蕴华告诉记者,虽然全国制造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但公司紧随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实现逆势上扬。“今年前2月,我们的订单同比增长30%左右。

    火热的一线,遍地是蓬勃的生机。城东白渡产业园内,BPW(梅州)车轴工人快马加鞭地赶生产任务,梅县区正在引进企业以PPP模式开发畲江园区……作为梅州市对接苏区政策、补齐工业短板、撬动振兴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中,县域经济最强的梅县,无疑扮演着龙头的角色。

    龙头该如何舞动?梅县区给出的答案是,以畲江产业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园合一”的思路,规划建设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县集聚区,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集聚,点燃振兴发展的新引擎。去年,梅县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4.94亿元,全市第一。

    “希望能够留在梅州工作。”今年读大四的郑泓最近向两家本地的企业投了简历。郑泓说,近几年感觉梅州的工资待遇提升得很快,很看好梅州的发展前景。

    ◎项目引领

    “一区两带”建设成效初显

    刚过春节,在梅州火车站附近,总投资10亿元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又进入繁忙建设中,该项目预计2017年竣工,届时可提供岗位1万多个,成熟期年交易额可达5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商业中心。

    这是梅州依托“一区两带”规划引进大项目撬动大发展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梅州市传承创新,提出构建“一区两带”发展格局的新思路。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集中体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着力解决中心城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集中体现整合资源、集聚要素,着力解决工业短板、产城分离的问题;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集中体现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着力解决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问题。

    2015年,围绕“一区两带”建设,梅州完成了年度投资121.5亿元的30个城市扩容提质项目,义乌小商品批发城等32个项目落户中心城区,东汇城、锦绣国际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综合保税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以广梅产业园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带累计引进了联邦快递、创新创业孵化园等480个项目。

    此外,梅江韩江流域内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加快发展。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分别比增23%和20.2%。特别是今年春节黄金周,梅州接待游客达369.15万人次,比增8.3%;旅游收入12.08亿元,比增13.5%。

    梅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丘东涛认为,这两年来,梅州通过深入实施“一区两带”战略,抓重点项目建设,充分激活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发展基础越来越扎实。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一区两带”建设要早日拉开架构,做大规模、发挥效应,根基在于项目建设,在于一批优质项目的支撑和带动。在日前召开的“一区两带”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中,记者获悉,今年梅州共敲定重点项目395项,总投资4662.29亿元,其中预计列入省重点项目73项,总投资2250.87亿元。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作为梅州振兴发展的生力军,丰顺县在埔寨农场打造绿色饲料生产基地,已引进大北农、双胞胎等5个项目,到2020年,绿色饲料生产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能250万吨、产值80亿元以上,成为全省重要绿色饲料生产基地,有望成为丰顺县第二个百亿产业。

    作为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主战场,五华县今年将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培育主导产业为重点,做好在外乡贤企业家的信息收集,挑选适应的产业,安排领导干部“一对一”跟踪对接,着力引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

    ◎内生动力

    筑巢引凤谋创新发展

    从丰顺县城出发,沿着国道235线驱车8分钟,便到了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简称“丰顺产业园”)。国道穿园而过,随着梅汕高铁、大丰华高速公路、汕潮揭轨道网的规划建设,园区的交通区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优化。

    “近年来,丰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企业负责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建设工作。”丰顺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王象山告诉记者,按照“一路两园三区”的建设思路,目前有三大任务:1公里的排洪渠赶在汛期前完成、6.92公里的工业大道力争上半年动工,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实干的前沿,处处是活跃的创造。去年11月,丰顺县用8公里长的水管,将水从县城引到园区,全过程不足3个月,让不少企业看到县委、县政府发展的决心。丰顺产业园内的电声中小微企业创业园,计划将散、乱的中小企业集中管理,形成产业集聚、抱团发展。现在已有80多家企业在“排队”报名。

    往来穿梭的工程车辆,起起落落的施工吊臂,无不显示着梅州振兴发展的速度。目前,在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式进园落户企业68家,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29家,规上企业19家。2015年,该园区工业总产值、税收、规上企业增加值,比2013年均实现翻一番以上。

    形势催人奋进,新的画卷等待书写。在阔步向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粤东北地区的山区城市,梅州确实存在二元结构依旧突出、园区集聚效益与联动效应较弱等问题。与珠三角地区相比,梅州的产业层次仍有提升空间,园区之间还要补齐信息交流、技术共享、产业协作等短板。

    这意味着,梅州要以更加开放、更宏观的视野去思考这一问题,以打造快速综合交通体系为突破口,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建设,实现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服务同步跟进的局面。

    其实,兴宁已开始未雨绸缪,主动对接梅州市的决策部署,完成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水口工业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还制定实施集聚带教育配套服务提升方案和集聚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十年规划,升级改造水口中学,加快新建水口幼儿园,投入1100多万元,完成市人民医院水口分院升级改造。

    “今年高新区将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年初制订总投资约1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基础上,近期将全面启动建设,力争今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12.6亿元。”梅州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吴尚伟表示,将全力促进产业集聚带内的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进从业人员生活便利化,集聚人气,逐步实现由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转变。

    ■记者观察

    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

    梅州,是一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城市。

    改革开放之初,梅州出现早期的汽车装配制造业,其产量占广东总量超三成;出现早起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粤东西北领先一时。从那个筚路蓝缕的时代开始,创业、创新就已经融入梅州的血液,奠定了城市底色和江湖地位。

    时光荏苒,辉煌不再。但梅州人坚强、奋斗的脚步从没停止过,力求以扎实的脚步后发赶超。去年,梅州对外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实现“县县通高速”,飞机直通北京、雅加达等地;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总体规划得到省政府批准实施,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

    大好形势催人奋进。当2008年金融危机让全球重新认识实体经济的重要,当欧美国家呼唤制造业回流,当中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广东以“创新驱动”的战略期待“凤凰涅槃”,梅州市振兴发展正当其时。

    过去依靠土地、人力等要素驱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依靠科技、金融等“创新驱动”的时代已经到来。曾经以专业镇为框架的发展模式在信息化的冲击下也将日渐远去,产业需要依托新的平台继续出发。

    这样的平台,一定是依托制造业基础、聚集创新资源的平台,是能够激发创新、创业的平台,是能够为“更开放、更国际”的平台。梅州规划建设的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无疑是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最佳平台。

    栽下梧桐树,迎来金凤凰。当前,梅州市正在突出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把高新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复苏、应对下行压力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以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管理服务为重点和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

    深化运用“两大政策”,扎实推进“三大抓手”,梅州要实现后发赶超,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天时——拥有了从中央到省的大力支持;地利——梅州已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部署;人和——各方的创新发展的热情已被点燃。

    不负大好春光,梅州大地上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热潮,让人振奋。各级干部走基层,调整结构转方式,体制创新促发展,破解难题惠民生。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落实工作,以梦为马。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张柳青 唐林珍 黄思华 陈萍 通讯员 卢胜文 钟思婷 张炳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