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困扰大学生择业
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回来建设家乡,对家乡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那么,家乡又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了怎样的发展平台?
由于觉得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两年前,85后的林先生辞掉广州的工作,回到了潮州。本以为自己好歹读过大学,又有两年广告影视策划的工作经验,在家乡找份工作应该不成问题。后来,林先生跑了一个多月的人才市场,发现创意类的第三产业职位很少,如果勉强选择其他的岗位,则必须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一切从零开始。无奈之下,他只得暂时进入一家小型家电企业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寻求更好的机会。记者了解到,相对于大城市来说,我市民营企业行业类型较少,而且普遍规模较小,能够提代的岗位类型也相对有限,像陈先生这样,回到家乡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岗位的大学生并不少。
有些大学毕业生还反映,家乡的就业观念较为传统,许多长辈认为只有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有“编制”,才能算得上是一份既体面又稳定的工作,在民营企业“打私人工”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失业”。受到这种观念影响,有些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虽然暂时找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对付着,主要精力却放在了奋战公务员考试上,有的则干脆“脱产”备考。
在一家陶瓷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的林小姐就告诉记者,家里人觉得她帮私人老板打工“很没有面子”,经常劝她多抽时间复习,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父母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民营企业本身就规模小,也较少晋升的空间。”林小姐说,而且潮州的民营企业大多都是家族式管理,重要的岗位都由老板的亲戚把守着,普通员工很难有什么发展平台。
对于大学生的这种说法,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却不认同。在市区某家电企业长期负责招聘工作的郑小姐告诉记者,大学生刚入职,一般会安排到基层、车间轮岗见习,他们却往往吃不了苦,有的连三个月都熬不过去。“这样的工作态度,又如何能安排到管理岗位,甚至委以重任呢?”郑小姐反问道。
而另一位从事招聘工作的佘先生也告诉记者,部分大学生对于上司交代的任务,都是草草完成了事,不愿意花精力去思考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也不反思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所以,他们对于招聘回来的大学生,都会设定一个考察期,只有达到企业要求的,才能最终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