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佛山十年中考变革 回忆中考里的点点温情

18.06.2014  19:18

  曾记否,考试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英语除了听力和笔试还要考口语、可以补充填报志愿,没有政史合卷只单考政治……这些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恰恰是过去这10年中,参加中考的90后一代所经历过的,中考政策在不断的“变脸”,变得更加科学、公平,曾经你参加过中考的那一年,90后们是否还记得,这些政策的变化给你们升学考试带来的影响么?且看90后参加过的这10年中考政策变化。在这些不断的变化中,留给不少90后考生更深的还有父母与自己的那段温情回忆。

  《我的中考我做主

  另类:考前三天不说话

  昨日下午,谢女士坐在荣山中学门口附近的树荫下,默默陪伴儿子参加中考。她每坐一会儿就要站起来向考场内看一看,担心儿子能否发挥出正常水平。“早上出门后才发现他没带准考生,幸好及时发现。”提起上午的“惊魂时刻”,谢女士仍然难以平静。

  谢女士坦言对儿子的状态并不放心,“从考试前三天开始他就不说话,有点紧张。”据她介绍,以前儿子回家后都比较话多,但是临近考试回到家突然变得不说话。谢女士表示,自己和丈夫很着急,但是也束手无策。“他的同学都很放松,但是他性格就这样。”谢女士表示,儿子的目标是二中,如果发挥正常就没问题。

  温情:为单亲妈妈冲一把

  昨日在华英考场附近,随着家长们陆续的离开,一直站在校门口的梁阿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上前询问得知,原来梁阿姨想在考场外陪着女儿一起考。“女儿在里面考试,我在外面被‘烤’。”梁女士笑着说道。

  梁女士表示,尽管成绩不太好,但是女儿想为她的期望再冲一把。梁女士的女儿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为了能让女儿更好地成长,自己就努力成为女儿的姐妹。也就是这份姐妹情,让女儿与自己走得更近。因而随着中考的来临,梁女士的女儿并未害怕,相反深知母亲期望的她,想为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妈妈再搏一次。

  淡定:考试间隙看世界杯

  林同学在佛山三中读书,她报考了自己的母校。中考对成绩优秀的她来说游刃有余。昨天下午考试结束,她轻松地和同伴有说有笑地离开考场。

  她坦言自己考前并没有特别熬夜复习,昨天中午还在看世界杯德国队对葡萄牙的比赛。她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也很支持她看球。她对自己读高中的寄语是,希望自己再努力一点勤奋一点。

  《新中考时代

  2004年

  取消普高报考年龄限制

  当年全市首次实行网上报名。同时,因学位充足,首次取消了往年报考普高18岁以下的年龄限制。

  2005年

  不能使用计算器

  当年中考出台新要求,各科目考试不使用计算器;而当年的体育科按考试成绩的20%计入总分。

  2006年

  英语口语来了

  当年中考,英语口语作为中考内容,按10分计入英语总成绩。英语口语考试分为朗读短文和回答问题两部分。

  2007年

  体育列为非必考科目

  那一年,考试科目由原7科调整为6科,同时,体育不纳入中考必考科目。

  2008年

  政史合卷首次出现

  那一年政史科考试第一次以合卷形式出现,两门课共一张试卷,政治科在前历史科在后,而历史科则是首次纳入考试范围。当年中考还首次采取类似高考录取模式的志愿优先原则。

  2009年

  不再有补报志愿机会

  2009年的中考迎来招生指标调整,面向区内招生的指标增加。同时,当年佛山中考考生不再有补报志愿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曾被取消的体育科目,当年也重回中考中,以50分分值计入中考总分。

  2010年

  试水指标生分配名额

  当年中考,首次试行优质高中将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公办初级中学的录取办法,当年佛山一中首先进行试点,拿出5%的招生指标即50人。

  2011年

  加分优惠政策“瘦身

  那一年开始,佛山只对烈士子女、残疾军人子女等有“照顾”性加分,而以往市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鼓励”性质的降分录取则一概被取消。

  2012年

  指标生名额大幅增加

  当年中考,面向全市招生的佛山市第一中学等8所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将大幅扩大招收指标生名额,每所学校都将安排30%的普通生计划招收指标生。

  2013年

  异地中考首年实施

  2013年,“异地中考”政策出台首年,约有1289名非本市户籍考生通过资格审核,约占全市考生总人数的2.29%。这意味着通过资格审核的非本市户籍考生,可与本市户籍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享有同等报考资格。

  2014年

  8校取消择校生

  今年取消择校生的学校队伍扩大增至8所学校,这意味着提前批8所择校生全部取消了择校生。

  《幸福来敲门

  1990年:IC电话亭

  公用电话联通温情

  作为首届“90后”的中考考生,小胡回忆起十年前的考试场景,时常会心一笑。他告诉记者,他在华英中学就读,当时的初中生基本上都没有手机,考完试要向家里报平安,就会到楼下小卖部旁边的IC卡电话亭打电话。

  “我记得很清楚,一分钟两毛钱,考试期间每当到考场、离开考场都要跟家里汇报”,小胡说,当年中考三天,学校仅有的几部IC电话亭前,总会排起长龙。有人边聊边笑,有人泪流满面,向家里或报喜或报忧。

  小胡颇有感慨地表示,对于“90初”的中考考生,这种“古老”的电话机,却成为自己和家长沟通的工具,考场的紧张和家里的温暖全由这一线联通。如今的小胡,和绝大多数的1990年生人一样,已离开学校的襁褓,成为职场新人。

  1991年:2B铅笔

  父母细心准备铅笔

  2007年参加的中考,对于1991年出生的小何,已然过去7年了。7年之间,她一直没有改变的习惯,就是始终使用着父母手削的2B铅笔。

  “中考的时候,每场考试前,父母总给我削好几支2B铅笔备用,临考前放在我的文具盒里”,小何告诉记者,因为铅笔是父母亲自手削的,答题的时候都觉得灌注了父母的期待和爱,所以下笔如有神,最后考试结果十分理想,考入了自己“心水”的佛山一中。“大学里面,四六级考试我都用手削的铅笔,感觉用起来特别自然。”小何说。

  当年还是青涩试飞的雏燕,如今就要大学毕业了。此时,一群“90末”的考生还在考场里奋笔疾书,而小何却已忙着拍毕业照了。保研成功的她,将开始另一段人生旅程。

  1992年:靓汤

  中考逢生日

  中考对于1992年出生的明洋而言,是一个不可忘却的纪念日。6月16日,正好是她的生日,就像当年中考时的作文题目《永远的座右铭》,这一场中考记忆对于她也是无法忘却的记忆。

  “我的父母对我很放心,从来没有到学校探望过我,但中考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他们俩竟然煲好了汤,送到考场上来”,明洋告诉记者,当时她的心里可是如过电般激动,考试的时候更加用心和谨慎了。

(编辑 孙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