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拼爹妈"背离教育初衷

16.10.2015  21:30
要减少布置“难倒众生”的假期或课余作业,就需要学校控制作业量,更需要老师们抛弃盲目的标新立异,摒弃想通过“另类作业”、“超难作业”来展示素质教育成果、教育教学能力的思想,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布置适量的有品质的含金量高的作业。

  不知从何时开始,小朋友的作业进入全面拼爹妈时代。全家老少一起上阵还不够,在朋友圈找外援更是常态。十一长假过去快一周,成都李女士找到两个广告公司的专业美编,总算完成了孩子的假期作业。这份幼儿园作业要求“为幼儿准备不同肤色的小朋友、中国有名的建筑、世界有名的建筑以及国旗国徽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成简报”。“这种作业是不是太变态了?根本是考家长。”李女士吐槽道。(10月15日《华西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的记者还调查发现,为孩子的作业“抠脑壳”,成为不少低龄儿童家长的常态——初级难度:做泡菜、订菜单、写灯谜;中级难度:做画报、写PPT、做木工;高级难度:造电视模型、画家庭平面图……像这类超越孩子认知能力的假期或课余作业,并非个别现象,不仅让孩子为难,而且让家长“抓狂”。

  应该承认,比起单纯的书面作业,这类素质作业、实践作业更有意义,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素质作业、实践作业,也是很好的亲子互动机会,会令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但是,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素质作业、实践作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不超越孩子的知识与能力范围,要保证让孩子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充当主角,家长只能够担任配角。

  如果布置的素质作业、实践作业超量、太难,让孩子感到“压力山大”,甚至让家长“抓狂”,一会扼杀孩子生的学习兴趣,二会给家长造成不小负担,表面上看,那些作业不是布置给家长的,实质上是为难孩子,变相成了家长的作业。比如某小学曾让一年级学生办黑板报,孩子与家长都无能为力,便花钱搬来广告公司当“救兵”。如果素质作业、实践作业,家长或其他“枪手”完成的部分更大,孩子参与的部分不足甚至没有,岂不有违布置作业的初衷——培养孩子情趣,增强孩子学习知识的意识?

  事实上,不管是什么作业,都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布置素质作业、社会实践作业的终极目的,是为孩子减负,切莫在给孩子减负之时,又给家长增负。

  而要给家长减负,就要从减少布置难度超出孩子实际认知能力的假期或课余作业做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并不能靠学校变相“强迫”家长“代做作业”来实现,不能靠将孩子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务转嫁给家长来实现。

  要减少布置“难倒众生”的假期或课余作业,就需要学校控制作业量,更需要老师们抛弃盲目的标新立异,摒弃想通过“另类作业”、“超难作业”来展示素质教育成果、教育教学能力的思想,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布置适量的有品质的含金量高的作业。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作业,即便是出于增强学生素质的目的,也不会得到家长的衷心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