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信遇到海尔:供应链金融解锁电商微贷
今年4月8日,中信银行与海尔集团在青岛签署供应链网络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希望整合双方各自平台的资源,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供应链网络融资平台,打造银行和制造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合作的新模式,为海尔经销商提供方便、快捷、灵活的线上金融服务。签约仪式上,中信集团兼中信银行董事长常振明和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均出席,可见双方对此次合作的重视程度。
两个行业、两类企业、两种思维的融合并非易事,可以想见,讨论、磨合、碰撞甚至争吵必然不可避免,但最终战略利益消弭了文化差异,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项目顺利上线,令人印象深刻。
与中信银行所在的金融行业一样,海尔集团所在的家电行业同样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在成立的第三个十年,张瑞敏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带动海尔集团的转型,搭建了“日日顺电子商务平台”,拟将海尔打造成虚实网融合的平台型企业。基于海尔经销商依托日日顺电子商务平台定向采购的特点,中信银行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模型,可提供支付结算、实时在线融资、在线物流管理、自动预警等多种线上化服务。
用户体验与风险管理都重要
互联网企业视用户体验为生命,极致的用户体验是所有互联网企业的共同追求,再微小的创新都可能成为影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融资申请为例,同业的普遍做法是要求客户在网上银行完成,但为了提升客户体验,中信银行放弃了所谓的“产品联动营销”做法,通过网关形式将“多系统跳转、多步操作”简化为“一个界面、一步操作”,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但是,作为金融企业“触网”的先行者,在低成本、高效率、易用性、友好度等良好用户体验之外,中信银行在其他方面准备好了吗?
人们最为关注的当然是风险管理。“海尔模式”的授信对象大多为小微企业,贷款需求额度普遍在500万元以下,是传统意义上的高风险客户群体。而且,这些客户普遍缺乏抵押和担保物,日常的融资需求主要依靠民间借贷,经营风险较高。与此同时,依托物流管理的货权融资模式几近走入困境:货物所有权难以准确核实、重复质押、物流监管人员道德风险难以控制的问题屡屡暴露。
此次中信银行与海尔的合作似乎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样本,“海尔提供的经营数据与企业财务数据相结合,构建了更为全面的信用评价模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用风险;全自动的在线操作与风险预警,最大限度控制了操作风险;消费品行业价格的稳定性,则基本能够规避货物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银行在可控的风险下批量获取了客户、海尔经销商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了融资,海尔集团则支持了销售渠道,一举多得”,中信银行公司银行部项目负责人胸有成竹地说。
中信将持续推广“海尔模式”
核心企业关系和供应链金融是中信银行的传统优势,网络金融则是其新兴优势,围绕核心企业中心节点,连接网络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或将成为中信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步骤。此外,这也是中信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举措。这种做法既能够提高银行的定价能力,又可以获得监管层认可,从而保证了业务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更为重要的是,“海尔模式”的关键是后台信息系统的支撑,可复制性很强。从项目实施进度来看,中信银行应该已经具备了在类似核心企业中复制推广“海尔模式”的条件,业务前景值得市场期待,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