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各地健身场所“遍地开花”惠及百姓健康
我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图为市民正在广场上健身。(吴腾江 摄)
“最近几年,全市各地的公共体育场所越来越多了,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可以看到许多前来锻炼的市民。以前我们锻炼就那么几个地方,现在我们的晨练点可谓‘遍地开花’。”说到近几年来我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变化,梅江区社会指导员协会秘书长、“运动达人”王小舒感受很深。
王小舒讲述的变化,是近五年来我市公共体育场所不断增多、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场地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群众性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同时以各体育协会为骨干力量,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社会倡导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助推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人均场地两平米
体育人口达35%
傍晚时分,记者在梅城沿江东路“一江两岸”的人行长廊上看到,前来散步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市民都是“全家总动员”,在锻炼之余共赏两岸美景。
在推进城市发展过程中,我市通过将城市景观建设与服务市民健身休闲的功能相结合,使“一江两岸”等成为了“美观实用”的惠民工程。此外,我市还加快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公共健身绿道、公共健身设施等,不断完善全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共新建或改造升级足球场地175块,建成20个社区体育公园和500多个晨晚练点。目前,全市各类体育场地达到721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平方米。同时,我市还制定出台了新建小区标准:新建居住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
在场地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我市依托各个单项体育协会平台,广泛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组织在群众体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新成立12个市级单项体育协会,87%的县(市、区)成立了6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60%以上的乡镇(街道)成立了2个以上的体育组织,坚持常年组织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全市已有市级体育协会26个、县级93个,市级体育俱乐部5个、县级28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5%。
设施覆盖所有镇
四级网络在形成
走进梅县区松口镇松郊村的文体广场,只见宽阔整洁的广场上,各式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每天一到傍晚时分,这里就会成为村民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广场舞、太极拳等健身音乐在广场上此起彼伏。
松郊村村民黄奋国告诉记者,广场建好后,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很多村民前来健身休闲,村里还成立了舞蹈队,每年都会参加镇里举行的舞蹈联欢活动。“现在广场建好了,村民们在茶余饭后都喜欢来这里健身休闲,以往存在的打牌赌博等陋习也随之改观。”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富进说,不仅如此,运动健康的风气逐渐形成后,此前一些经常吵架的村民家庭,现在也时常会一家几口来到广场休闲游玩。这样长期以往,村民之间和家庭内部关系逐渐融洽,矛盾也随之减少,村里逐渐形成了运动健康、和谐共进的良好风尚……
松郊村的“改变”只是我市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延伸到乡镇、农村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通过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大力推进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在全市范围拓展,着力推动基层体育运动发展。至目前,全市104个镇已基本实现了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同时,不断推进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逐步形成城乡“15分钟健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