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记者辞职广州开健身工作室 笑称想变帅要吃肉

14.08.2016  21:07
张毅超单手屈臂举起10公斤的哑铃,展示其傲人臂肌。 - 新浪广东
当新华社摄像记者时,张毅超(右一)在深圳随同采访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弟。
  受访者供图 - 新浪广东
在灵活稳定课上,张毅超在两名“准辣妈”学员后面助力,保证她们在安全情况下健身。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张毅超单手屈臂举起10公斤的哑铃,展示其傲人臂肌。 当新华社摄像记者时,张毅超(右一)在深圳随同采访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弟。   受访者供图 在灵活稳定课上,张毅超在两名“准辣妈”学员后面助力,保证她们在安全情况下健身。

  □专题策划 信息时报编辑 黄舒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除署名外)

  巴西奥运赛场上,跃动着各国选手拼搏的激情;广州的公共场馆和健身场地里,也涌动着全民健身的热潮。

  生活在时尚大都市,不少市民将进健身房锻炼视为强健体魄、增进社交的好方式。在点评网站上以“健身”和“工作室”作为关键词,能搜出广州171家健身机构。在众多的大小健身房里,位于临江大道的一家小型工作室显得卓尔不群,它推出了“矩阵健身”的新奇理念。

  它的创始人名叫张毅超,是一名从媒体“半路出家”的“85后”健身爱好者。他“打怪通关”进修为专业教练,将数学中的矩阵思维与健康锻炼方法融汇贯通,创立出独特的“矩阵健身”方式。以低成本的运营思维、高质效的服务方式,成功在健体大趋势的竞争下站稳了立锥之地。

   过去的每一步都在为今天添砖

   青少年时期:凭足球特长考上二级运动员

  在物产丰饶的山东土地上长大成人,张毅超笑称自己童年就是个“地蛋儿”,那是山东人对土豆的本地化“尊称”,矮胖但结实。

  成年后,张毅超还试过一个寒假长30斤,“大学时顶峰体重是97.5公斤。现在健身之后总算明白了,我这种是天生容易堆积能量的易胖体质。

  他双手拇指与食指合并画了一个圆,“两片厚莲藕片儿这么大的,中间夹着一块五花肉,用面裹紧炸至金黄金黄的,或者用茄子夹也成。以前小时候放假在家里,我一天看着电视能往嘴里塞三四十个。”听得旁边的学员不禁咋着舌头看了看自己的肚腩。

  即使现在成为需要常年控制体脂含量的健身教练,“过年回家还是会这样吃的。”尽管如此,出身于工农家庭的张毅超在成长期还曾经被家人认为吃得很少,家人怕他踢球消耗过量长不了身体。

  童年的张毅超在足球学校里待了四年,长期是校队主力,高中还凭着足球特长考上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日常训练中,教练会要求练习深蹲等腿部动作,让张毅超能更加自如地将球控在可控范围内。“所以力量房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陌生的。运动本身就是我生活里的一部分。

   大学时期:凭外语特长联通亚运场内外

  虽然一度想往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方向发展,高考时张毅超还是遵循了父母的意愿,选择了西安交大的英语专业。

  “没在家念(大学),自懂事起在家的时间就比较少了,经常都是早7晚11的住校生活,大学的时候也是一心往外去。”张毅超承认,有时候是需要一种与家庭的脱离感,自己才会放得开手脚去闯荡。

  与后来远在南方的媒体工作结缘,是因为张毅超大学时期有一段做广州亚运会特约校园记者的经历。“大学时候,在校园新闻社团里做了四年的校园记者。后来又在学校的摄影中心干了一段时间。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因为校媒经历和外语特长,张毅超被派往广州做中国高校媒体联盟的特约校园记者,负责场地记者与后台编辑的交叉信息沟通传达。

  当时整个亚运会的媒体运营中心是新华社广东分社负责处理调度,张毅超在办公室里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分社一些记者和编辑的注意。

   工作初期:以健身平衡工作的紧张

  毕业后,张毅超投出简历,顺利被录取,成为新华社广东分社的一名电视记者,负责摄像剪辑与外文翻译。

  “那 会儿开始健身了。”习惯了多年的大运动量足球训练,面对时间不定的媒体工作,张毅超选择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去平衡工作的紧张。“健身流行起来之后,很自然 地就会加入到这个队伍里。身边也有人练,自己上网查着各种方法来练。那时候只是爱好者,对于健身的认识和认知相对分散一点。

  与其他怀抱一腔热血投身新闻理想的同事相比,回首在新华社做媒体记者的日子,张毅超对自己这份工作的感受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一是觉得自己在这一行里没有很强的表达天赋,二是自己的知识文化底蕴也不是特别强。

  不定时的加班赶稿剪片子生活,多次阻断了张毅超业余时间的计划,他内心里想要抽离媒体工作的意愿也渐渐强烈了。“有时候约了朋友踢球,却要赶着把片子剪完、把稿子赶完,心里会很不爽,我可是个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己爱好的人。

  尽 管如此,记者生涯还是给张毅超后来的创业带来了很多方面的正面效应。“最重要的就是客户资源。我刚起家的时候,很多学员都是媒体圈里的老相识,这个群体里 对运动有需求的人比例还是蛮高的。而且媒体圈内人一般性格外向,他们通过社交网络晒生活的过程中,给予我们很多的被动性正面宣传。

  数年在一线现场的工作也让张毅超拥有了过人的心理素质,“起码对任何的突发事件没有特别的恐惧感,哪怕只剩下一分钟给我,我也能让头脑保持冷静去高速运转。

   创业的每一步都在“打怪通关

   塑身考证期:从健身爱好者修成专业级教练

  2014年春节回到广州后,张毅超辞去了新华社的工作,决心自己创业,开办一家健身工作室。

  “并没有教科书般所谓的‘毅然’辞职,只要(创业的)思路清晰,下决心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情。”那会儿张毅超已经健身将近两年,体脂、力量、体型都渐渐出现了显性的变化,他自认为已经是一名“相对成熟的健身爱好者”了 。

  “成熟的定义在于对身体变化的理解。做一名健身从业者的重点,不在于自己的身体练出来多少肌肉,而是深刻明白自己做过什么(类型的训练)才会变成这个身体状态。

  此前长时间的外文翻译工作,让张毅超对文字理论汲取速度优于同类爱好者,“同样讲一个关于关节、肌肉类的理论知识,我会选择看(外文)文章去理解,而不是视频。

  即 便如此,从健身爱好者到专业级教练,张毅超还是在“打怪升级”的通关历程里备受挫折:“每次学习新动作时,那种完美的运动轨迹在身体上出现障碍的时候,会 找不到正确的肌肉刺激感。例如在深蹲(注:一种最常见的训练大腿肌肉动作,发力不当容易导致膝伤)的动作上,如果身体前倾过多的时候会完全没有刺激臀部的 感觉,等于无效训练。多次调整都找不到感觉的话,落差感会很明显。

  他会偏执地从任何渠道查究每一个动作的障碍,以不同的动作去尝试无数遍,直至达到内心的标准状态方肯罢休。

  每一个标准动作的“解锁”都足以让他欣喜若狂。“那是一个很强的自信心竖立过程,感觉自己的健身知识也能够给予别人辅助了。

  张 毅超去考健身教练资格证的一个月里,是他自认为“练得最疯”的一个月。“那时候已经是2015年初了,在上海的力量房里一周六天、一天三练,坚持了一个 月,体脂率从18%暴跌到10%(注: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男子18%体脂率外在体现为全身仅腰腹部脂肪松弛,10%体脂 率外在体现为全身各部位肌肉脂肪不松弛且腹肌分块明显),外形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

  而最让他欣喜的不是身上暴突的肌肉,而是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过往接纳的所有健身知识,都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渐渐形成了思维体系。“每天吃多少饭、补充什么类型的营养、训练多大的量和频率、练哪一个部位、休息多长时间,一切都在心里慢慢有了一种浑然天成的逻辑感。

  这样一个旁人听起来倍觉励志的塑身过程,对于张毅超来说,却只是创业过程中最轻松的一步。

   筹备创业期:“”之所阻,“”之所助

  从辞职到工作室正式开门迎客,张毅超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去过渡做准备,其中,来源于家庭的阻力“是超级大的”。

  “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回老家说服父母。”父母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会有非常强的不安全感,不愿眼睁睁看着儿子放弃体面而稳定的央媒记者工作。对此,张毅超早有心理准备,那段时间家里几乎天天吵架,“断绝关系的狠话也有过。

  随着自己按部就班地做市场调查、考证、选址、装修,张毅超开始慢慢感受到,父母开始有一定的接纳程度了。“大概七八个月后,双方能好好说话儿了,对立状态就开始消除了。今年我爸妈来广州的时候看了一下工作室,觉得‘还是可以的’。

  “我开始的时候也是不同意的啊。”接受记者采访时,坐在张毅超旁边的未婚妻盼更抢着回答,“在一个不太熟悉的地方创业,我心里对他也没底。我爸妈倒是对他很支持,让他好好干。”她撇了撇嘴,继续低头准备着学员们订制的塑身果汁。

  两人早在张毅超于新华社工作时相识,直到盼更辞职前往阿联酋做空姐工作后,两人才确立了恋爱关系,并展开了长达两年的跨国恋。辞职回国后,盼更跟着未婚夫练出了一身傲人马甲线,在工作室里当起了“前台老板娘”,帮助张毅超运营工作室。

  张毅超内心对未婚妻充满了感激。他记得筹备健身房的时候,盼更默然辞职回国,与他和另外一名朋友三个人每天盯着装修、搬运安装器材、处理证件与税务问题。

  她目睹工作室一砖一瓦从无到有搭建起来,到现在的规模下操持健身房一半的管理运营。在张毅超与父母产生矛盾的过程中,远在海外的盼更会与他沟通斡旋,“把我从极端的态度拉回来,她是那个能让我保持头脑冷静的人。

   开门迎客期:推出“矩阵健身”理念

  “矩阵”一词,在数学概念里是一个缜密的排列组合体系,每一行列中搭列顺序都按照完整的逻辑系统,所有的行列放在一起的话会组成一个巨大的循环完整体。

  张毅超将工作室取名为“卓尼泽矩阵健身”,源于他以矩阵的思维来剖析人体结构组成与健身的方式:“人们想减肥,认为哪里有肉就减哪里,其实这些只是身体机能外在循环的一个片面体现。实际上人体就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循环体矩阵,因而锻炼它的方式也应该遵循矩阵的逻辑。

  他 的培训理念着重针对不同学员的体质,制定出不同的可循环的、有思路的健身计划,让他们在自己的指引下严格执行。“思维上集了各家所长,原创名字也比较吸引 人,蛋白粉里最高营养价值最优质适合吸收利用的就叫‘矩阵蛋白’。不少人主动来问我为什么叫‘矩阵健身’的时候,也就可以将自己的理念宣扬出来。

  张毅超明白,外面健身房与自己的健身工作室的定位存在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的区别,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竞争关系。他甚至会与比较成熟的学员分享在不同健身房里的健身体验。

  “对 于成熟的健身爱好者来说,大型健身房的体验会更舒适。与大型健身房相比,小工作室的器材功能性相对开放些,没有简单安全的轨迹器械,主要靠教学时施教方的 助力保护,甚至没有常见的跑步机、动感单车等被认为是标配的项目,没有高大上的休息空间和商业化服务团队。”但他坚信,在大环境的健身需求上行趋势中,有 个人风格的小型健身工作室的存在价值会日渐上升:“工作室对于初学者来说,价格低廉、有系统性技术指导,都是竞争优势。

  从经营思路上,集老板与教练双重身份的张毅超在精力上最大化地减低花在运营上的比例,“制定最基本的几门课程,价格直接定在最低最合理的位置,不搞任何的活动和课程销售,省心省力。

  健身工作室到目前为止开办接近一年,会员破了百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高频客户和一部分的娱乐健身者,基本达到了张毅超一年前的心理预期,他还与不少会员发展成了好朋友。

  “收益增长不会特别快但也很平稳,不想勉强自己和来健身的人高频上课。”目前工作室已经从张毅超独立支撑教学发展到外聘了助教,他希望下一步给原有课程增加缺失的田径训练:“这里开始有专业小团体了,目标还是希望更多运动的爱好者加入,加入更丰富全面的训练内容。

  尽管如此,高频教学加上健身房的运营管理对于张毅超来说“还是特别影响自己的健身计划”。现在张毅超基本上还是每天训练,不过只能增大训练强度集中训练,将多余精力放回到自己真正所热爱的“健身学”中:“现在教学慢慢深入了,对身体康复和治疗的研究兴趣也加大了。

   把健身当做生活方式

   健身心得:想变帅变美?乖乖吃肉吧!

  张毅超的学员中过半是媒体人,久坐写稿、长期扛机器拍摄都容易造成劳损,他希望帮每一名学员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健康,“在跟肢体的接触当中,感觉自己有点像医生。

  他反对外面的健身房教练对客户目标的一味投其所好:“一个体脂明显过剩的客人来了,说过两个月要结婚拍婚纱照了,要极速瘦身,那怎么可能呢?有的教练会看准这个客人想瘦身的心理,拼命向她推销有氧课程,这很可能让客人的心肺功能负荷过重,甚至出现意外。

  在张毅超心目中,健身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现代人还是大多数将“健身”当作一个工具:“不是一练肌肉就会有力量,有氧和力量二者要根据体质相互搭配训练,辅以合理饮食,坚持时间长了才能有看得见的效果。

  有 的女客户以“我不想练出肌肉”为由拒绝力量训练,对此张毅超哈哈一笑:“健身界里流传着一句话,‘练胸不练背,早晚变残废’,这是说力量训练中全身肌肉群 各处都要整体训练,才能撑得起整个躯干。力量和有氧同样是搭配并进的,力量强壮了,做有氧的时候不容易受伤;有氧做多了心肺功能提升了,做力量训练的时候 才能持续刺激肌肉。

  在工作室里,学员们闲暇时最常听见教练张毅超吼的两个字就是“吃肉!”张毅超经常不厌其烦地叮嘱想减脂的女学员们“不能饿肚子”。

  “节食是现代人健身最大的误区,‘少吃’和‘饿肚子’绝不是健身里面任何一个有效选项。

  张毅超人生“巅峰”体脂曾超过28%,但还是能够“欢乐地训练大口地吃肉”,一边在有限训练时间内增加训练刺激强度,一边大量进食鱼肉、鸡胸肉、牛肉等蛋白质丰富的肉类,让他的外形能明显变瘦而又不降低体重。

  “肉选瘦的吃,减低油脂摄入量才是饮食中最重要的。蛋白质能够修复大强度训练后撕裂的肌肉缝隙,肌肉长起来了,消耗量一上去,脂肪就蓄存不住了。反之肚子一饿,最先燃烧掉的是辛辛苦苦练起来的肌肉,而后才到脂肪。

  从媒体行业“半路出家”的张毅超,心里默默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参加健美比赛。“希望能够练到脱水前85公斤的状态。”他明白自己的短板在于上半身大肌肉群的维度不足,“所以现在的目标就是训练吃肉长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