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儒林批城中村脏乱差:为官不为致清扫工为工不为
改造中的太原市万柏林区后北屯。廉园园 摄
“反腐并不会影响 经济 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 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在山西省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
从2003年至2014年,11年间只完成3个“城中村”整村改造的太原市,今年实现了华丽转身:从3月至今,列入本年度改造计划的54个“城中村”,37个村已基本拆除完毕,41个村已启动回迁安置房建设。与此同时,太原市前三季度GDP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8%,实现逆势上扬。
这些变化的出现,与反腐败工作的扎实推进密不可分。
在山西省委高度重视、省纪委直接督导推动市纪委“三转”的背景下,太原市从坚决查处涉及“城中村”的腐败案件入手,深挖“城中村”乱象根源,清除“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绊脚石”,打赢了一场革弊立新的“城市革命”。
腐败不除 发展难为
一边是广厦万千、游园如画,尽显省城现代气息;一边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城中村”乱象令人瞠目。
去年10月,刚刚入晋一个多月的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太原市南上庄村看到的,正是这样的“两重天”景象。令人不解的是,该村集体年收入700多万元,仅环卫岗位就有79个、年支出160万元,但花出去的钱好像打了水漂,没有换来整洁的面貌。
问题出在哪里?
“由于我们的干部为官不为,导致清扫工也‘为工不为’了。”王儒林痛心地点出关键,“我们不能让省会城市1/3左右的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里!”他当即要求太原市从“城中村”乱象入手,查明背后的问题。
随即,山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晓薇带领督导组成员到太原市调研,对太原市开展“城中村”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指导督促。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则亲自带队,深入多个“城中村”调研,形成《太原市“城中村”调研报告》,揭开了“城中村”乱象的盖子。
别看“城中村”平时脏、乱、差,一旦列入改造规划,就会变成各路“妖魔”觊觎的“唐僧肉”。一些村干部独断专行,肆意侵害村民利益,甚至搞起“家族式”腐败;一些人贿选村干部,当选后再通过非法转让集体土地、强揽工程等方式“回本”、逐利,形成恶性循环;还有的公职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在利益驱使下,农村宗族势力相互倾轧,黑恶势力活动猖獗,社会治安、人居环境、土地纠纷等问题日益突出,“城中村”改造陷入了“村官腐、群众怨、干部躲”的困局。据统计,2012年至2014年,“城中村”问题占全市农村信访总量近1/3,问题相当严重。
事实证明,正是不断恶化的腐败“毒瘤”,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拖延了“城中村”改造步伐,阻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铁腕反腐 革弊立新
在省委指导和省纪委帮助下,太原市委痛下决心,以反腐为抓手,摘除“毒瘤”,取信于民。
去年10月,省纪委派出工作组,常驻太原市,聚焦“城中村”问题。工作组认真排查了涉及“城中村”的252件信访举报件,梳理出24条重要线索,督导市区两级纪委逐一排查。
太原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迅速行动,组织协调检察、公安、审计等部门180余人成立7个专案组,对“城中村”腐败问题展开集中查处。
据统计,仅去年10月至今年11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就查处“城中村”腐败问题305起,处分相关党员干部326人,撤销党内职务以上重处分92人,移送司法机关75人。
在查办案件过程中,专案组不是光盯着村干部自身的问题,还特别注意追查背后的利益链条。通过对“城中村”问题线索进行倒查,先后有62名公职人员因存在作风或腐败问题被查处。
去年底查处的亲贤村原村委会主任史国民勾结公职人员大肆贪腐的系列案件,就是其中典型。随着调查不断深入,案件中隐藏的村干部、开发商、公职人员组成的利益“铁三角”和“钱、权、地”交易的“腐败生态链”逐渐浮出水面。专案组不仅查处了史国民贪污集体资金4459万元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还顺藤摸瓜,追查了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田玉宝、市房地产管理局原局长张双娥、市公积金中心原主任杨天才、小店区规划局原局长高保平等多名公职人员索贿、受贿问题。
小店区龙城街道红寺村村委会原主任郝二柱,2011年为取得连任,花费768万元贿选,在其任期内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560亩,贪污892万元,挪用集体资金5010万元,其中也涉及国土、街办等部门6人的失职渎职问题。
挥向“城中村”乱象的反腐“利剑”,斩断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为“城中村”改造扫清了障碍,让村民们的生活恢复了朝气与活力。
干群同心 健康发展
一系列“城中村”腐败问题的查处曝光,让党员干部不仅感受到腐败对发展的破坏力,也认识到廉洁发展的必要性。
太原市委、市纪委自觉担负起“两个责任”,坚持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责任追究。在他们的激励下,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干事创业的主战场,以背水一战的决心、舍我其谁的勇气、崇尚实干的作风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
“这次‘城中村’改造拆迁,拆掉了干部的‘官气’‘官架’和‘官话’,把干部的良好形象重新树立在老百姓心里。”万柏林区区委书记王静恩感触很深。
54个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村村都有区、街道干部包村驻村,“5+2”“白+黑”是这些干部的工作常态。他们对动迁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的累倒、住院还心系工作。可以说,每个“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完成,都见证了他们用担当与辛劳,换来老百姓的理解与支持。
从最初拒之门外,到配合拆迁,再到主动将干部拉进门、送水、递毛巾,提到村民们态度的变化,万柏林区兴华街道后北屯村党委书记李新喜直言,公道自在人心,“这样的干部,欢迎常来”!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城中村”改造的各个环节,太原市始终坚持依法合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体现了省委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禁滥用权力的“六权治本”部署要求。
确保拆迁改造方案送达每一户征求意见,最终方案一律公开,让老百姓都能算明白自家的补偿账;补偿款直接打入村民账户,并张榜公示,杜绝各种“猫腻”;有关部门集中审批、一站式办理城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反腐败激发正能量,促廉洁提振精气神。经过这场“城市革命”,一个又一个“城中村”驶入发展快车道,也成为拉动太原经济新的增长点。(刘宇 本报记者 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