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阻止儿子打孙子,八旬奶奶欲向法院申请“保护令”
大洋网讯 近日,81岁的张奶奶(化名)前往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广州站)向广州市巾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致电求助。张奶奶自述,她的儿子长期对上初中的孙子非打即骂,由此孙子变得敏感易惊,甚至一见到父亲就害怕。于是,张奶奶多次向儿子提出,应该改变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但是,儿子认为“棍棒教育”没有错。对此,张奶奶很心痛,曾多次向街道反映此情况,街道也多次调解儿子与孙子的关系,但儿子依然坚持己见。目前,束手无策的张奶奶想向法院申请对儿子的“人身安全保护令”,以此阻止儿子继续打骂孩子。
于是,社工为张奶奶链接法律及心理咨询资源,但碍于各种考虑,张奶奶至今迟迟未带孙子前来接受心理咨询。
法律专家:案例符合申请“保护令”条件
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广州站)志愿者律师唐建安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之规定,结合本案父亲长期打骂儿子且经街道多次调解屡教不改等具体情形,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申请人(未成年可以由其近亲属,即本案中奶奶代为申请)可以向申请人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被申请人(即本案的父亲)实施家庭暴力。
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广州站)志愿者心理咨询师陈佳敏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不打不骂,做到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帮助孩子学会处理和积极解决问题。”
心理专家:孩子情绪积压,或会产生报复行为
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监事、教授哈英敏表示,“孩子不会故意去犯错误的,而孩子面对突然受到的伤害,他的认知将会被扭曲,就会产生‘伤害事件导致的情绪困扰’。”
“棍棒教育很多人都问是否有效,我都会去承认,确实‘有效’,但不是因为孩子服了、懂了,而是出于恐惧下对自己的自我保护,才去遵从父母的要求。同时,一定伴随着情绪的积压,正常情况下会在青春期爆发,甚至产生报复行为。从心理角度看,是百害而无一利,并且影响深远。”陈佳敏则表示。
“童年时期因为害怕惩罚,学会伪装自己,无法真心待人并且信任他人,青春期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大的时候,孩子没有能力处理情绪,会容易失控。到了成年后,变得容易暴怒,做事草率没耐心,面对困难容易自暴自弃、埋怨他人,容易出现双相或是躁狂等心理疾病。”陈佳敏指出,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暴力倾向,而这种教育方向很可能会延续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分析:美其名曰教育,更多的是情绪宣泄
“所谓的‘棍棒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美其名曰教育,更多的是家长负面情绪的宣泄。”哈英敏指出,当一个人有情绪时,一般会找比他弱小的人去宣泄。人总会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一些家长往往就会将自己的这种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
“家庭教育要先建立家长和孩子的良好关系,一顿棍棒下来,将会割裂亲子关系。”哈英敏指出,这种伤害对孩子影响深远。哈英敏分享了一次亲子活动经历,在活动中,他问现场的家长们,谁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现场举手的家长寥寥无几,但却有许多孩子先举起了手。“就像木板上钉钉子,即使拔掉了仍然留有痕迹。”哈英敏表示。
哈英敏还指出,除了“棍棒教育”,当今社会普遍出现的“鸡娃”现象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是一种“伤害”。“从本质来说,这两者其实是一致的。”哈英敏认为,两者都是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并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建议:做好家庭教育,家长要先自我学习
“当今社会发展太快了,代与代之间差异非常大,如果再以从前的旧思想来教育孩子显然是不可行的。”哈英敏认为,要解决这种困境,唯一办法就是家长马上进行学习,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同时,哈英敏还指出,现在很多家长遇到家庭教育问题的时候,会选择花钱给专业培训机构去解决。但是,孩子的家庭环境没有变化,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哈英敏介绍,十年时间里,虽然广州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均已建立“家长学校”,但是依然没有将“家长学校”用好。比如,有的学校仅仅在家长会上加入一些家庭教育,或者让优秀学生的家长传授经验。
“经验是不可重复的,而家庭教育是很个性化的,不能按照社会的评价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哈英敏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就像有的孩子是土豆,有的是苹果,你不能因为苹果比土豆贵,硬把土豆变成苹果。但是,土豆可以培养成优秀的土豆,苹果可以培养成优秀的苹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黎慧莹
图/人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