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也会患上躁郁症 需及时诊断但不能过度治疗
英国医学界正卷入一场棘手争辩:儿童会患躁郁症吗?这是一种学名为双相障碍症的罕见精神疾病,患者在躁狂和抑郁两极之间摇摆。不及时诊断会延误治疗,过度治疗也曾引发命案。在孩子身上确诊这种疾病更是难上加难。
愤怒的小孩
初识罗里时,人们都会爱上这个4岁男孩。他大方有礼、友善可爱,但妈妈杰恩和爸爸戴夫却难以容忍他的症状。
蹒跚学步时,罗里就表现出自闭症倾向:掌掴别人、原地转圈或者踮着脚尖走路。他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停地重复这些怪异举止。他越来越具挑衅性,在家里到处撒尿、拉屎。他极度焦虑又恐慌,拒绝妈妈送自己去幼儿园,全身僵硬、尖叫不停。
罗里的愤恨、勃然大怒和暴力倾向尤其可怕。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他拿起手机、笔记本电脑或iPad就摔;他尖叫着满屋打滚、到处吐痰。在汽车里发作起来,他会伸手解开儿童坐椅的安全带。
“有一次我开车时,他从儿童坐椅上挣扎出来,给我脸上一拳,从背后掐住我的脖子。”爸爸戴夫回忆。
戴夫是个大块头的警察,对儿子的攻击性却直发憷。
罗里见过不少心理医生。问题是,不发病的时候,他“看起来就像天使”,母亲杰恩说,“很少有人相信我们”。
一位心理医师认为,罗里可能患有焦虑症;另一位却认为可能是儿童行为问题。还有的怀疑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对儿子的行为,杰恩和戴夫有自己的解释——躁郁症。
恐慌的医生
杰恩和戴夫把自己的判断告诉儿童心理医师,却令这些专业人士恐慌不已。
“他们甚至拒绝讨论躁郁症,认为我疯了,说‘别给孩子贴标签’。”杰恩说。
心理学界一度认为,儿童不可能患有躁郁症,这种精神疾病最早出现在青春期中后期。直至1995年,青少年躁郁症的病例也屈指可数。
然而,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珍妮特·沃兹尼亚克和导师约瑟夫·彼得曼发表的研究显示,患有躁郁症的儿童和青少年多于医学界预想。
1999年,美国心理学家德米特里·帕波洛夫妇出版《双相障碍儿童》更引起公众关注,从此改写美国儿童躁郁症的诊疗“版图”。
随着罗里的情况恶化,杰恩辞去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年薪5万英镑的工作,回家专心照看孩子。
不堪沉重的压力,她和戴夫两人也得看心理医生。结果,杰恩被诊断患有情境性抑郁症且疑似患有躁郁症;戴夫则被确诊患有躁郁症,这解释了他时而活跃、热衷危险运动,时而消沉、借酒浇愁的举动。一位心理医师据此分析,罗里也可能患有躁郁症,病因在他的基因里。
由于英国相应的医疗对策寥寥无几,杰恩只能求助网络了解儿童躁郁症。美国这方面的网络论坛和自我调节读物很多。如今,罗里上学总带着一本小册子,里面画有三张人脸,分别表示“高兴”、“愤怒”和“哀伤”。“这样能告诉老师我是否高兴,”罗里说,“因为我有时候很兴奋,太兴奋了。”
无助的家长
杰奎琳·托马斯是另一位相信孩子患有躁郁症、渴望得到专业帮助的家长。
早在女儿扎维亚2岁时,托马斯就觉察到她的躁郁症倾向:要么压根不睡,要么整天昏睡。如今在学校,8岁的扎维亚在亢奋和恍惚两极之间摇摆,回家后情绪波动更极端。
托马斯为女儿找过医生,带她在英国专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机构就诊多次。扎维亚被诊断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但托马斯不买账,她加入躁郁症儿童父母论坛、买书自修,还写信给全球20多名专家。“我愿意为此而战。”托马斯说。
她的执着或许缘于自己被误诊的经历。托马斯本人是躁郁症患者。她自述7岁时就感觉异常,但直到40岁才被确诊。“如果能够早些确诊,我的人生将彻底不同。”她说。
如果不能及时就诊,躁郁症患者可能严重伤害自己和他人。扎维亚的妈妈托马斯说,自己并不希望孩子是躁郁症患者。“这不是贴标签,这是诊断,有诊断才有治疗,”她说,“我害怕极了,这很可怕:酗酒、坐牢、被关在精神病院……有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度过余生?”
安东尼·詹姆士是英国少有的治疗儿童躁郁症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强调,确诊儿童患者务必慎重。
心理医生同意,与普通人相比,躁郁症父母的后代更有可能患上此病,患病概率在1%到27%之间。
近年来,英国确诊的儿童躁郁症患者有所增长。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已组织专家着手制定新的诊断指南。(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