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教育创强争先 振兴粤东西北”全媒体报道】韶关:“小财政”如何办成“大教育”?
不久前,教育部督导检查组,对韶关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9个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一致认为“达到标准”。
近年来,粤北中心市韶关递交的教育“成绩单”,频频获得国家、省教育专家的点赞。借助创建教育强市的“东风”,韶关以“小财政”办成“大教育”,以“砸锅卖铁”的决心投入33亿元发展教育,促使当地教育生态发生巨变。
韶关市委书记蓝佛安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这种竞争,靠的是科技,靠的是知识,科技和知识来自于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的增长,市县两级要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氛围,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2014年8月,韶关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全市教育发展水平优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整体水平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近日,省教育厅、南方日报社领导率队组成“南方教育观察团”,深入韶关调研,独家专访了韶关市代市长骆蔚峰,深入调查山区市的“小财政”如何办成了“大教育”。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谷立辉 陈枫 通讯员 粤教宣
曾几何时,全省重点扶贫开发县新丰县回龙镇的教育发展滞后,出现了一个尴尬现象:一些家长宁可“砸锅卖铁”,也要把儿女送到市区甚至珠三角地区读书。
2013年,回龙镇开始创建省教育强镇,先后投入830万元,为回龙中学配备多媒体设备、塑胶跑道等一批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极大改善了教学条件。这所有57年历史的学校“老树发新枝”,普高升学率节节攀升,从25%提高到61%,得到家长的认可。校长易考珑介绍,如今户籍学生“回流”,每年有20多名学生从外地回迁入读回龙中学。
韶关是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一大批历史名人,流淌着尊师重教的城市传统。但作为经济欠发达山区市,韶关也面临教育发展瓶颈。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座城市能否留住人才、能否快速发展,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重要因素。
2009年,韶关召开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动员大会,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市的工作目标。创强期间,该市以年财政收入不足80亿元的“小财政”,不惜“砸锅卖铁”,先后投入33亿元办“大教育”。其中,投入21亿多元新建、改扩建30多所学校。
2014年6月,韶关接受了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8月省政府发文,授予韶关“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11所,覆盖率达99.36%,为全省粤东西北地区之首,比创强之前提升了54.36%。
抓师资信息化,乡村教育从井底跃上云端
如今,无论是韶关的市区,还是欠发达的乡镇,可以看到“最豪华”的建筑是学校。硬件一流了,软件配套也要一流,才能实现教育内涵发展。韶关把稳定、提升、补充师资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两件事作为突破口,实现城市与乡镇教育均衡发展。
蓝佛安在多个场合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他说,公务员不管怎样提工资,教师的待遇也要比公务员高,这个秩序不能变,要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并逐步提高。
早在省出台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政策之前,韶关各地就出台了一系列奖教奖学和优待教师的政策,如曲江区从2008年起每年区财政安排72万元,对1200多名乡村教师每年给予300—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2011年起奖金总额达到每年140万元。
韶关全市每年坚持积极补充新教师约500人,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教师,其中60%以上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改善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曲江区余靖小学的音乐教师张顺彬,就是被韶关的政策吸引来了。作为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才生”,他2011年毕业,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来到曲江,成为一名普通音乐老师。一些人感到不解,为什么要来山区从教?每次面对这个问题,他都冷静地说:“性价比高啊。在曲江当老师年薪6万多元,比当地公务员还高,足以过上小康生活。”
除了稳定师资,韶关还以教育信息化工程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做法,让“乡村教育从‘井底’跃上‘云端’”。
韶关市教育局局长邓小杰说,2009年以来,全市投入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资金近5亿元,新增语音室、实验室、电脑室等功能场室1839间,新添计算机29506台、多媒体教学平台2043套,新增校园网络92个。全市有2097个班级实现了“班班通”。
同时,全市基础教育专网资源中心拥有数字教育资源2000G,已形成了覆盖高中、初中、小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以本地名师近500节说课和课堂实录为主要内容的特色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仁化县丹霞街道官口教学点校长罗建文为教育信息化“点赞”。此前,教学点内只有小学一、二年级,共有31名学生,包括他在内的3名教师,由于年龄原因,很难为孩子们演示体育动作。教育信息化之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去年以来,韶关乡村小学所有班级均配备了多媒体电教平台,包括短距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可以让“名师”代自己授课了。
尝到“甜头”的韶关,将继续破解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2014年,韶关提出以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财政拿出2000万元进行奖补,目标是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接入韶关基础教育专网、100%的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实现教育宽带资源“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
年轻人更乐意读书,帮助家人发展农村电商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教育是一项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的事情。创建教育强市,能给韶关带来哪些实惠?
骆蔚峰说,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关键点,是提高市民素质。假如市民素质不提升,那么怎么帮扶都不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发展,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近年来,韶关发挥山区生态良好的优势,生产很多备受外界欢迎的农产品,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其中,教育可帮了大忙,原先很多农村年轻人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而今教育水平提升,教育氛围更浓,很多年轻人乐意读高中、升大学,有了文化,帮助家人从事农村电商,把家乡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韶关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达2701家,地域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涵盖果蔬、林业、畜牧、水产、农产品流通、农机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等多个产业,拥有成员73320人,出资总额为19.4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带动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户籍人口受惠于教育发展,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也共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建教育强市以来,随迁子女几乎“零门槛”入读当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凝聚进城务工人员的“心”,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韶关教育局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秋季,该市安排了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7805人就读,其中54048人全部安排进入公办学校免费就读,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的93.50%。在2015年全市普通高中秋季招生中,共有647名考生符合普通高中录取相关条件,享受了与本市户籍考生同等录取的待遇。
如今的韶关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得到提升,城乡教育进一步均衡。在振兴发展大局中,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站在教育创强的新起点上,结合“十三五”时期的新要求,韶关教育将有哪些新的责任和使命呢?
骆蔚峰说,未来5—10年,韶关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强化政府主体责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巩固创强成果,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努力把韶关建设成为在同类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权威访谈
韶关市代市长骆蔚峰:
为珠西先进装备产业带配套专业技术工人在粤东西北最先实现教育强县(市、区)全覆盖
南方日报:在外界的印象中,韶关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但一直很重视教育发展,是全省粤东西北地区首个教育强县(市、区)全覆盖的教育强市。韶关是怎样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的?
骆蔚峰:韶关2008年率先在全省东西北地区提前三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之后,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2009年提出用5年时间创建省教育强市。2014年8月,韶关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县(市、区)全覆盖的市。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韶关创建省教育强市之后,学前教育水平明显提升,3至5周岁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4%,比2010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7.4%,比2010年提高13.9个百分点;优质幼儿园(市一级幼儿园以上)比例达26.7%,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全市建成“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06所,覆盖率达99.76%,比2010年提高49.1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户籍人口毛入学率达96.73%,比2010年提高8.73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达88.74%,比2010年提高4.26个百分点。
新开发项目,要按规划居住人口配套学校
南方日报:一个地区的崛起,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韶关如何把推进教育工作与其相结合?
骆蔚峰:我到韶关半年多时间,主要是探索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做好教育配套。对一些新开发的新项目,要求按照规划居住人口配套学校,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则要收取配套费,由政府统一安排。对老城区学校做调整优化,以做到布局更合理,办学条件得到更好的改善。
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例,2013年10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韶关芙蓉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明确提出把芙蓉新区建设成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示范区、粤北地区中心城市核心区、粤湘赣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韶关将芙蓉新城和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甘棠片区作为芙蓉新区的起步区,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总人口将达到20万。
为加快推进芙蓉新区建设,解决新区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学校在整个新区中土地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实施。芙蓉新区新建并已投入使用的学校有3所,幼儿园1所,正在新建的学校1所。其中,引进民营资本在芙蓉新城投资兴教,2013年民营企业家投资约5.6亿元在芙蓉新城兴建从小学到高中的“广东韶关实验中学”;地产公司投资、政府配套在芙蓉新城建设的公办学校——武江区东岗太阳城小学,于今年秋季无偿移交给武江区政府使用;市财政投入3亿元,在芙蓉新城兴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韶关中学,目标是打造为省内知名、区域有影响的一流学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珠三角提供优秀技工
南方日报:作为粤北中心城市,韶关如何把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工作,与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的战略紧密结合?
骆蔚峰:此前韶关的发展定位是粤北中心城市。如今,随着广清一体化的加速,韶关新丰、翁源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接近珠三角,韶关提出,要主动融入珠三角的发展,做珠西先进装备产业带配套区。
11月9日,韶关市委书记蓝佛安就率韶关市党政代表团赴广州市考察学习,并与广州市政府签订两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希望充分发挥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韶关融入珠三角。
就教育来说,韶关要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的人才配套区。目前,省政府同意韶关定位珠西先进装备产业带配套区,韶关享受珠西先进装备产业带配套政策。接下来,韶关将推动市属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专业设置更为合理,错位发展,打造产业特色专业,以满足韶关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南方日报:具体来说,怎么做珠西先进装备产业带的人才配套区?
骆蔚峰:韶关曾经是省的老工业基地,职业(技工)教育有很好的基础,为全省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现在韶关的工业也在转型,譬如辖区内最大的企业韶钢,随着国内钢铁市场的调整,逐渐从普通钢材转移到特殊钢材,因此职业(技工)教育人才培养重心也要逐渐转移。
韶关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对市属中职和技工学校做进一步的整合。职业学校将围绕珠西先进装备产业带、韶关的八大产业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技工学校侧重工科类专业办学,职业学校侧重服务类专业办学,错位发展,各有侧重。同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数以千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韶关区域经济发展。
南方教育观察团点评
韶关找到了融入珠三角的“钥匙”
拥有2000多年城市发展史的韶关是粤北的交通、经济和文化重镇,向来被视作“粤北中心城市”。但是随着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周边城市的崛起,其中心城市的地位、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今年6月,省委书记胡春华赴韶关市调研并检查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三大抓手”推进情况,给韶关“点题”: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建设,主动融入珠三角,努力实现振兴发展的目标。
韶关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的转型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提升。人的素质提升,归根结底是教育的发展。
借助创建教育强市的契机,韶关努力补上教育办学设施落后等与产业发展脱轨“短板”,找到了一把“钥匙”,打开韶关振兴发展、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的“大门”:既提升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满足了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批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产业人才,服务于当地的产业发展,甚至为珠西先进装备产业带提供产业人才配套。
地方发展,人才先行。韶关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打通中职、高职的升学渠道,提升办学质量、内涵和水平,培养适应发展需求的新时期产业人才,带动韶关乃至粤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总策划:莫高义 罗伟其 张东明
总统筹:王 创 王垂林 梅志清
执 行:姚 侃 关奕佳 赖红英 陈 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