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建设创新驱动先行省 率先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南国冬暖,红彤彤的勒杜鹃处处竞放。“洋顾问”咨询会、机器人博览会、南方智库论坛……无不洋溢着“创新”这个相同的关键词。
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体,面对结构调整期和增速换挡期,广东率先迈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步伐,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重新构建新一轮发展的领先优势。
11月12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广州启动建设。这是继深圳之后,广东获批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此时,距离广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已过去一年多。广东是全国第一个颁布此类政策的省份,再一次表现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当仁不让”的担当。
作为决定的后续配套,为科技创新松绑的粤“12条”、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等政策相继实施。
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看来,广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极具普惠性和引导性,条条都是“点穴式”的精准发力。这些覆盖省、市、县三级创新的“政策工具包”瞄准了长期制约科技创新的“硬骨头”“拦路虎”。
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技成果常被视为国有资产,导致自主处置权限低,审批流程复杂。为彻底解除这一障碍,广东明确成果拥有单位可自主决定对外合作、转让、投资等事项。在收益权方面,处置所获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纳入单位预算,不需上缴国库。
一直以来,“唯论文是举”导致科研人员忽视了应用型技术创新。广东率先在全国出台“两个同等对待”,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要求同等对待。
“创新驱动发展应当是‘双轮驱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广东省金融办主任刘文通说。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广东设立了总额为5亿元的“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结合”专项资金,以科技金融方式带动数以倍计的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
释放全社会动能创新牵引产业升级
“早转型,早见效,创新发展正在牵引广东经济爬坡越坎,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广东省经信委主任赖天生说。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广东的一些小数据却充满活力。去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技术自给率达到70%,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有效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
珠三角城市经济增速一改此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情形,发展动能更为强劲。“这背后是广东集聚并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一系列举措和努力。”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邓江年说。
在东莞长盈精密技术公司的打磨车间,60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人力。董事长陈奇星说:“通过‘车间创新’,产品不良率从超过25%降至不到5%,而产能从每月每人8000多件提高到2.1万件。”
由于产业低端,“世界工厂”一度成为广东转型升级的“累赘”。然而,随着广东撬动9000亿元资金引导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世界工厂”则成为创新的强大产业基础。数据显示,全省工业企业技改每投入1万元,将带来工业增加值1982元,收益率近20%。
俯瞰珠三角热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蔚然成风。通过用地优惠、补助制度、风险补偿等促进科技企业服务器扩量提质,广州、深圳等地已形成“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
“我们是中科创客学院孵化的第一支创业团队,全链条式的孵化器可为创客们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设备、场地支持,资本、工厂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这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乐美客科技公司创始人之一刘兴华说。
对标国际先进经验营造开放创新高地
眼光向外,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一直是广东创新发展的执着追求。
根据不同地市科技需求和产业基础,广东与香港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合作。佛山联手香港科大、香港科技园,引进LED行业高新技术与高端人才。深圳建成“南山云谷”深港青年创新基地,引导香港青年北上创业。
“着力打造‘珠三角—香港—海外’人才流动新模式,促进粤港两地要素良性互动,广东形成顺畅的创新通道。”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说,目前广东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签署了50多项科技合作协议,初步形成开放创新的合作格局。
作为广东企业对接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中德(佛山)工业服务区、中以(东莞)产业园等国际合作项目陆续投产运营。
“榕申是入驻中德金属生态城18家合资企业之一,在一名德国退休专家的帮助下,引入先进工艺,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次品率大幅下降。”广东榕申卷尺公司副总经理刘远达说。
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广东出台的一些助力创新的政策,在国内各省市中属于首次实施。如荷兰首创的创新券制度、韩国的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英国的远期约定采购政策。
“树立国际视野,广东力争保持和国际同步的一流创新水平,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才可能立于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黄宁生说。
据新华社广州12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