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禁止新建项目 规划循环游路缓解拥堵
八达岭长城
今年年底,八达岭长城一片叠翠之中,将有12棵形似松柏的仿真树庇护长城免遭雷击。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将仿真树作为专用防雷装置应用到景区中,也意味着八达岭长城全线即将完成避雷设施安装工程。昨天,八达岭特区负责人透露,未开放区域由于条件不成熟,在近期内仍没有对外开放的打算。
避雷
更美“避雷针”每株造价20万余元
长城八达岭段全长7441米,包括南16楼半至北19楼;目前开放长度为3741米。另外,北13台至北19楼,以及南8楼至南16楼,均为未开放段。
“在这些未开放段,有一些坍塌或即将面临坍塌的城楼。我们不能直接在坍塌表面安装避雷针,因此要在距离长城主体外侧约2米处建造仿真树。”据八达岭特区文保科负责人丁海涛介绍,每棵仿真树高约15米到18米,造价20万余元,形似松柏,除了能起到与避雷针相同的作用,还在外观造型上与景区容貌协调一致,可以更好地维护长城原始风貌。目前,长城南段已经建成7棵仿真树;今年年底,计划建造的12棵仿真树将全部“扎根”长城。
修缮工人对这项工程付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工程位于海拔710米以上的山脊上,地形又极为险要。山上无路,工人施工时只能先修路。“砖、石灰、沙子、水泥等材料,各种管线及机械设备都只能靠人背、骡子驮等方式运到现场。”
近年来,执意攀爬“野长城”的游客曾多次传出遭遇雷击事件。未开放段仿真树的修建,也有避免此类事件再发生的考虑。这不仅是北京地区首次将仿真树作为专用防雷装置应用到景区中,也意味着八达岭长城全线避雷设施安装完毕。
修缮
非开放区的修缮保护明年开启
“不仅要重视开放段的修缮,更重视非开放区的保护。”非开放区常年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加之年代久远,损毁非常严重。单南8楼至16楼半区域,就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保护修缮。2006年起,八达岭长城非开放区抢险加固工程正式启动,覆盖16个敌楼、3700米长城段的抢险加固陆续完成。去年,南8楼至16楼半的1245米长城段、9个敌楼再次被划入保护修缮工程范围。另外,尚未启动修缮的非开放区预计明年启动修缮并竣工。届时,非开放区修缮工程将告一段落。
现在的八达岭开放景区中,除了几家连锁餐饮、纪念品小店与平价超市外,再看不到小商贩沿路叫卖的景象。谈到这里,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副主任李东坦言,淡化商业氛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这个景区1958年就开放了。当时商铺林立,经营混乱”,也是从2006年起,景区陆续拆除商业设施283处,以巨大经济损失为代价,换来今天景区的和谐与美观。
规划
八达岭景区禁止新建项目
目前,《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保护规划》、《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制订并完善,正在走报批程序。
有了这些规划,长城的保护除了本体的7441米外,还会覆盖70.1平方公里区域。在这片区域内,除了消防通道,将基本禁止任何新建项目。
八达岭特区负责人透露,至少在近期内,未开放段仍不会对外开放。“如果新增开放段,还要考虑周围荒山等地形条件,并非简单的主体修复问题。如果是必要的服务设施,也必须依照历史依据,不破坏风貌,经过审批后才可以修建。”八达岭特区负责人表示,将努力创造条件,尽早开放新的区域。
误区
只有八达岭这一段长城申遗成功
1987年,联合国接受万里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8月,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文化遗产证书。然而,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董耀会告诉记者,他在考察调研中发现,在很多人意识里,万里长城中,只有八达岭这段长城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当时申遗时政府就在考虑,长城与故宫等其他景点不一样——它经过秦、汉、明等多朝修建,该将哪一段长城写入名录?这也给世界文化遗产出了一个难题。”董耀会介绍,最后,中国政府坚持把历代长城作为整体进行申遗。申报成功后,由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在中国长城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将其作为历代长城的代表,来接受此项殊荣。
计划
形成循环游路 缓解假日拥堵
针对长城景区假日拥堵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董耀会认为,建造循环游路可以缓解这种问题。“现在游客攀爬长城后,只能原路返回,容易造成拥堵。如果能够建造一条循环游路,不仅能缓解这个问题,还能更好地呈现长城的整体性与纵深性。”
“并非建造了游路,游客就会去观览。要打造出能吸引游客的配套景点,让人们觉得,来到八达岭长城,不去那里景点看看就会觉得很遗憾。这样循环游路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这是一个长期工程。”董耀会告诉记者,目前这个想法已经在规划中。(实习记者 殷呈悦 程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