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再现贷款难,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15.01.2015  05:38

  谢木子

  据《新快报》报道,经过去年12月份的放量批贷后,广州公积金贷款审批重新回到龟速状态,新递交的贷款申请可能要4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批下来。

  去年下半年以来,广州公积金贷款额度一度十分紧张,每月新增贷款额度只有10亿元,部分时段甚至出现停贷情况。与此同时,广州还公布最严公积金新政,明令已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予贷款,并将公积金贷款买二套房首付提至七成。

  整个2014年下半年,舆论讨伐公积金的声音不断,直到去年12月,公积金贷款审批突然放量,仅12月一个月就消化了从去年7月底到11月底近4个月的存量,批放贷款额度约30亿元。一时间,公众还以为胶着半年的公积金之困已经得到纾解,没想到很快又恢复原样。

  有必要对此提出两个疑问,一是去年12月的放量贷款是怎么做到的?此前公积金管理部门一直在喊“钱紧”,为何在12月多出30亿元资金,腾挪的是哪里的资金,方法是否可以延续?二是公积金贷款一般是上半年宽松、下半年紧张,而且货币政策正处于数年未见的宽松周期,2015年才刚开始,公积金贷款为何传出“不松反紧”的消息呢?

  此前有媒体指出,观察公积金是否“钱紧”,不能只看当年数据,还要看历年沉淀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广州住房公积金累计结余980亿元,已发放贷款余额780亿元,剩下200亿元中,有十几亿元用于投资国债,其余余额则是公积金中心的“盈余”,超过2014年原定的贷款总额度。仅从这些数据看,广州公积金的额度是充裕的。当然,也有论点认为,公积金首先要满足存款人正常的提取要求,不能全部拿去放贷,保留相当数量的额度是必要的。不过,即便考虑到这个因素,公积金资金沉睡以及低效使用的事实仍然掩盖不了。事实上,这也是公积金管理部门一直没有讲清楚的疑问。

  本质上讲,住房公积金是职工和单位向公积金管理中心缴存的一种用于住房贷款的专项基金,与公积金管理中心存在一种金融契约关系,贷款难实际上是让存款人权益打了折扣,影响了存款人缴纳公积金的积极性,进而动摇了现行公积金制度的合理性。

  跟普通商业贷款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个人首套住房贷款都带有强烈的福利性质,普遍由国家信用支撑的专门的住房保障银行来承担这一业务。在我国,这一功能理论上是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来承担,但由于这一管理机构在性质上仍属事业单位,很难发挥一般金融机构的作用,不仅在资金保值增值方面乏善可陈,现在连正常的贷款发放都出现问题,说明现行公积金管理制度已严重不合时宜,制度改革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