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倡导公车改革官员第一人:许多人对我有意见

03.08.2015  08:34

专访“倡导公车改革官员第一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这一年最难过,许多人因为车改对我有意见。”7月29日下午,厅官叶青在办公室向长江商报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这一天,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3条有关公车改革的内容。作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他是倡导中国公车改革的第一位官员。

10天前的7月24日,湖北省继陕西与广东之后,公布公车改革方案,51%的公车将被取消。这让叶青十分欣慰:1993年开始关注公务用车,2003年起连续十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公车改革,“叶氏车改”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而他始于12年前的车改路,证明了公车改革行得通。

公车相对论

今年53岁的叶青,第一次知道公车是在他小学五年级时,当时轿车很少见,一般公务车是日本进口的面包车,有车单位的“一把手”可以调度来私用,十分神气,这些现象至今让他记忆颇深。

到了1993年,广东东莞沙田镇开始了中国最早的车改。那时起,财政学专业出身的叶青,开始以一位研究者的身份关注车改。

叶青曾经做过一次财政改革的讲座,公车改革是他的财政改革系列内容之一。在讲座前的收集资料过程中,他发现公车问题触目惊心:如果一个单位有一辆车,“一把手”可以天天用;有两辆车,排在第二位的领导也有车用;一个省会城市的公车开支占到了行政支出的1/4。在这个过程中,叶青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同时也坚信中国肯定会车改,他甚至在讲座中公开宣布:哪一天我当了官,保证第一天就车改。

机会终于来了。2003年5月2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办主任叶青教授履新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在领导班子见面和走访处室回到办公室后,车队一位张姓司机来报到,不想遭到了这位新任副局长的拒绝。叶青的这个决定让司机感到疑惑。原来,当时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都没有车,考虑到叶青家离单位较远,局里才给他挤出一辆车。

毫不领情的叶青等司机走后,马上到局长办公室提出希望车改:自己购车自己开、一个月给500元补贴(后来随着油价的上涨,贴补增加到现在的1200元)、因公出武汉市实报实销。局长很纳闷,答应考虑一下。第二天,叶青的建议得到满足,他的车改路也从此开始。“如果我空喊车改,别人会说我羡慕嫉妒恨,现在我有了一定级别,不能错过车改的机会。

曾经有一位副厅级干部就埋怨叶青不该力推车改,因为以前回老家到哪里都是司机开车接送,即便在那些有钱的老板面前也很神气,如果车改,这个“待遇”肯定会成为历史。

叶青近日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1994年中央就已经明确,副部级以上才有专车,副部级以下是相对固定用车,厅局级干部没有资格坐专车,只是“一般工作用车”相对固定。问题在于,相对固定用车都变成了固定用车,乡镇的科级干部都可能有固定用车,排在前面的副科级也优先保障,而且工作时间之外也在用。他把这个现象总结为“公车相对论”,不论官大小,有权就有车,无法绝对哪一级有车。

公车改革”终于实现

通过研究和身体力行车改,叶青发现公车支出是三公支出里面开销最大的一项。

这位学者型官员喜欢用数据说话,他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了一个数据:最新公布的中央部门公车支出占三公支出的64.5%。随即,他摇摇头说:“这个比例很高了,但是数据还不准确,因为没有包括司机的工资和花销。

叶青说,早在1998年黑龙江大庆车改时的调研就显示:公车办公事占1/3,公车办私事占1/3,司机办私事又占1/3。当一个副厅级官员有了专车,全家都很方便,用车不用心疼油。有了专车还要有专职司机,除了司机的待遇和补贴,一般陪领导出差的司机也要住单间,理由是保证开车安全。此外,司机卖油、维修上做手脚等漏洞也无法避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测算,因为工资、燃油、维修费、保险费都在增长,平均一辆公车的成本在13万至14万元。叶青认为这个数据比较靠谱,而自己推行的车改,每月补贴1200元,加上车辆维修,一辆车一年的开支最多在3万元。这也意味着,革掉一辆公车,一年最少可以节约10万元。“车改后,中国一年能节约1000亿元左右。

与浪费同时增长的是公车的数量。叶青通过12年的车改经历发现,“叶氏车改”初期,车辆比较紧张,副职用车不固定,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经费申请制度的放宽,公车越来越多,副厅级官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公车,购车款也由以前18万元的“标配”,增长到20万元以上。

除了财政拨款购车外,公车的来源还有几个方面。”叶青介绍,一般举行区域性、全国性的会议时,接待比较多,出司机的单位,接待完毕就可以把会议用车免费开走,成为本单位新增车辆。上级单位举行大型活动时,出于均衡考虑,往往会下拨车辆,或承担2/3的费用由下级单位购车。此外,还有些党政机关的公车来自下属的事业单位。

叶青认为,公车越来越多,使得少数人的浪费变成了多数人的浪费,上了一定级别就有专车、出行必须坐车、羞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些观念和做法大行其道,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03年3月起,叶青连续十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利用这个平台,他每年都痛陈“公车之害”,结合自己车改经验,呼吁公车改革。2011年和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公车改革”,叶青认为,中央开始采纳他的建议,但没有下文。

2013年11月25日公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公务出行社会化市场化。去年7月16日,中办、国办下发车改方案。至此,叶青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基本都得到了采纳。

然而,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希望车改。“有专车的背后骂,没有车的感谢我。现在我在副厅级以上官员面前都不提车改。”在湖北省统计局7楼不大的办公室里,叶青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因为力推公车改革,这一年,许多人对我有意见。

7月25日,湖北车改方案公布的第二天,叶青在朋友圈引用周鸿祎的话来鼓励自己:“我发现在我的互联网生涯里,无论我搞什么,一开始大家都是不理解,不屑,甚至嘲笑。

建议增加

离退休干部用车平台

湖北车改方案公布的第二天,有人向叶青表示担心:车改后没有公车会不方便。

这实际上透露了一些人共同的疑问:没有公车行不行?

叶青认为,这是个伪命题,没有公车肯定行。

由于公车出行成为习惯,非公车出行的官员就显得很“另类”。“叶氏车改”之初,叶青开车带着一位处长、两位科长到某县级市执法检查,当地市长拉着处长的手说“欢迎局长”,等到叶青停好车,门卫把他拦住说:“司机到休息室。

非公车不出行的观念远不止表现为这次误会。叶青说,湖北省委党校和武汉市委党校都在地铁站附近,但是前来开会或学习的领导干部都是单位派车接送,宁愿堵在路上也不愿意坐地铁。“曾经有年轻领导干部跟我说,我坐在车里不用管外面堵不堵。”叶青认为,这样势必影响官员为民服务的思路和理念,总是坐在公车里,体会不到道路规划建设是否科学、交通组织是否合理。

叶青表示,以湖北为例,大部分出差不必派车,车改后不影响公务出行,如今高铁、动车四通八达,基本都能满足需求,省会武汉到恩施,开车要6个小时,坐高铁只要4个小时,从市、州到下面县里,除了当地公路、铁路交通,还可以租车自己开或连车带司机一起租。武汉市内就更好解决,地铁越来越密集,叶青提倡“3510”,即3公里走路,5公里骑车,10公里开车,他到武汉市开会一般都是骑车换乘地铁,到省里开会一般是走路或骑车。

很多人耻于骑车、坐地铁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叶青说,官员上下班出行自己解决,减少了司机接送的空车跑,也就减少了上下班路上的车辆,不仅能节约财政开支,还能减缓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因此,公车改革一定要划清车改区界限,这次湖北省直单位的车改界限就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车改区以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交通费用。官员拿了车补之后,用的是自己的钱,肯定会考虑更为务实的方式出行。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和车改方案的出台,叶青欣喜地看到身边买私家车的官员和司机多了起来,他认为这说明公车私用的管控越来越严了,车改也在慢慢被接受,湖北车改方案公布后,就有一些领导干部表示可以考虑买私家车。

对于此次湖北省的车改方案,叶青认为有不少亮点,中央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只分为三档,湖北省级党政机关分为四档,副厅级以下的补贴标准也高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反观其他省份都在观望,迟迟不公布车补标准。叶青预测,湖北车改方案公布后,很多省可能会修改车补标准。

此外,这次湖北车改打算打造机要通信用车平台和执法执勤用车平台,统一管理,可以减少用车单位操作空间,相较于中央车改方案是创新。叶青建议还可以增加一个离退休干部用车平台,设在老干部局,统一管理车辆,满足离退休干部的需要。

opinion

中国的公车支出3000亿左右,车改绝对能够节约1000亿左右。按我的推算,我从2003年5月20号到现在,经过12年的测算,我这个方案一年可以节约8万块钱。2万车的折旧,4万块钱司机的支出,还有保险和维修2万。统计局一年给我大概1.5万,所以中国一部公车一年可以节约至少10万。如果加上私用,可以节约13万或者15万。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今年湖北省两会期间,湖北省政协常委、公车改革倡导者叶青从工作单位湖北省统计局骑自行车上会,吸引众多委员和市民关注。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
深中通道完成海底穿针 深圳和中山在海底实现牵手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记者田建川、齐中熙)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