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支招养老服务:“软”“硬”兼施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社工看望独居老人 资料图 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老年人越来越多,再过20年,将达户籍总人口的1/3,怎么解决东莞养老问题,成为本次两会的焦点议题之一,记者梳理发现,有近10份建议关注养老问题,有人大代表建议,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东莞需直面养老困境
“老龄化”已经是国内不少城市面临的问题,尽管东莞是劳动力流入大市,但这个趋势也无法避免,据统计,东莞市现有户籍人口约189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万,约占总人口的15.4%,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4.9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7%,人口呈“老龄化、高龄化”趋势。预计到2040年,全市老龄人口比例将比全国早10年达到1/3左右,即3人中有1人是老人。
从2010年开始,东莞在全市各镇街逐步推行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截至今年2月,我市32个镇街共有511个(村)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有养老服务需求的城镇社区100%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率达80.57%,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人数达到15216人。
尽管如此,在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看来,东莞养老服务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养老服务员,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市致公党副主委、市政协委员陈树良告诉记者,东莞现有养老床位6820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只有25.4张,养老服务人员比例更少。由于当前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专业还存在认识误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和福利还不够高,养老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足、专业吸引力不强尤其是招生难等问题,制约了养老服务专业的发展。
市人大代表洪茜说,目前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4050”(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的大龄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但由于养老服务专业化要求较高,部分服务人员护理知识、技能更新较慢,紧急救援、应急处置的能力不高,不适应养老服务的大幅增长。
镇街养老发展不平衡
洪茜调研后发现,由于各镇街 经济 实力和财政投入不一样,再加上工作推进力度不一致,造成各镇街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相对而言,经济较好的镇街资金投入比较多,老年人享受的服务标准较高,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比较广,项目比较齐全;而经济实力一般、财政负担较重的镇街投入资金较少,老年人享受的服务标准也相对较低,服务内容不够全面。”
此外, 虽然东莞2010年就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试行),但后续的一些相关政策细化程度不高,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养老服务大数据监测分析制度、家庭医生与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等相关制度滞后,影响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绩效提高。
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
不少代表建议,解决东莞的养老服务问题,首先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洪茜建议,我市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城建规划时,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出配套标准和规划指引。对新建居住(小)区,要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公共设施;对已建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洪茜还提出,要加快推进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充分利用村(社区)闲置的学校、厂房等,建设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为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失独以及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通过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发掘社会闲置资源,综合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功能,发挥多种公共服务设施作用,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模,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联合职校开设养老专业
陈树良希望,建立前瞻性、科学性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人才定位。
记者获悉,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已经得到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将“养老护理员”项目纳入个人自主参训补贴,对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证书等级给予750元至1850元的培训补贴。
“但东莞需要的,不仅是保姆型的养老人才,东莞对该行业更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双轨人才培养机制很有意义。”陈树良建议我市,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或者“养老服务”专业,并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政府采购量,为学校开辟专业提供保障,以适应社会长远需求。
由于目前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针对该专业“冷门”的现象,陈树良也建议,制定专门政策,比如降分录取、学费减免、增加在校学生补贴津贴、奖学金(助学金)优先评定、推荐保证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生源,培养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