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挑起农田耕种“大梁” “田间保姆”让农民轻松种田
●本报记者 郑炜梅
特约记者 丘佳纳 罗文燕
通 讯 员 刘 菲
日前,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的连片农田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马达轰鸣声,在农机手操作下,插秧机平稳地从稻田一端驶向另一端,顷刻间稻田里出现了一行行新绿。
春耕时节,农机手作业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经过多年推广,大埔县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机装备、管理先进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田间保姆”,挑起了农田耕种的“大梁”。据统计,今年春耕春播,大埔县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投入数百台机具,采取带人带机、出租机具、出租机手等各种方式服务生产,大大加快了进度。
抱团合作揽活
日前,大埔县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机大户张武安给插秧机加满油,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安排下,来到西河镇帮农民耕种。张武安告诉记者:“以前只有几台农耕机器,找活干很困难,但加入农机合作社以后,不愁业务,收入有了保障。而且合作社还可以为机手提供培训等服务,对农民是真的好。”
自2008年成立后,合作社积极开展“一条龙”作业,实现千家小户与农机服务大市场有效对接。悉心经营多年后,合作社在农机服务等方面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帮助农机手实现1+1>2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农机手加入到农机合作社。目前,社员从成立之初的31人增至158人,直属合作社的机器已有185台。
大埔县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建集说:“抱团作战比单兵上阵更强大,农机户的利益也得到保证。每年合作社的受益分别按60%以上比例返还给社员。”合作社壮大以后,农机合作社还开展土地流转承包,提高农机利用率,避免大量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让农民实现“不种地也受益”。
培训机手上岗
每年春耕秋收时期,是罗建集等人最忙的时候。他们每天在接到电话后,就忙着安排合作社社员给农户们作业。今年也不例外,繁忙时能接到十几个电话订单。“这说明越来越多农户认可了农机是田间保姆的作用。”罗建集高兴地说。
今年59岁的老庄稼人张云秀见证了农业器具手工化到机械化的进程,深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在大埔县农机局推广下,他较早使用了农业机械,也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他说,有了新型农机后,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拿插秧来说,一亩田在一天内莳完田需要请2至3个人,每名工人每天工钱要80元,而一台机器每天能作业15至20亩,成本仅30元/亩。“这种效率和成本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张云秀说。
在大埔县,像张云秀一样与合作社签订合同的还有很多。“近年来,农村年轻劳动力少,因此,不少留守在家的农民和合作社签订合同,每逢春耕秋收都由合作社帮忙,减少劳动量,这样既能保证年轻人在外工作,又能保证自家田地不撂荒。”大埔县农机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提供服务,合作社更注重技术推广与培训,充分利用农机学校举办培训班,为农民培训,让他们持证上岗。
新闻链接
“五专”农业经营性服务
我市农业部门创新探索“五专”(即成立专门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培训专业技术、配套专业设备、提供专业服务)农业经营性服务,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链条、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服务,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劳动力紧缺、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滞后等。目前,全市经营性的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已超过70家,为散户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标准化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