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梗阻,移动医疗能将曲径变通途?

16.11.2015  00:48
大病上医院,小病在社区”是国家一直在推行的分级诊疗模式。笔者将从分级诊疗困境、移动互联网到底能为分级诊疗做什么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察移动医疗能否疏通已 “梗阻”的分级诊疗。

原标题: 分级诊疗梗阻,移动医疗能将曲径变通途?

  “大病上医院,小病在社区”是国家一直在推行的分级诊疗模式。数据显示,在英国、美国,分别有90%、80%的首诊都是由全科医生完成。事实上,通过强制性的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是国际上多数国家的惯例。

  但反观我国的数据则不容乐观:《2014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从2013年的59.1%下降到57.4%。这表明,国家多年倡导的分级诊疗建设遭遇“梗阻”,目前实施效果尚未显现。残酷的现实之下,很多人寄希望在风生云起、资本青睐的移动医疗上。

  笔者将从分级诊疗困境、移动互联网到底能为分级诊疗做什么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察移动医疗能否疏通已 “梗阻”的分级诊疗。

   梗阻在哪?分级诊疗面临两大困境

  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下,目前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到底“梗阻在哪”?

  首先,政策壁垒太多。以“北京朝阳医疗联盟”为例,尽管作为北京市首家医联体,它得到很多支持和关注,但转诊过程中医保政策受限、基层常用药短缺等难题,长期以来未获解决;其次,人才难题突出。分级诊疗的前提是完善的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制度,这也是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但我国基层医生水平较低的现状一时很难改变,基层如何留住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国家如何刺激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除了这两个最大的困境外,如何更深更广地实现医疗信息化、如何加大医生自由执业的力度等,也是制约分级诊疗发展的重要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移动医疗对畅通上述“梗阻”到底能有多大用?笔者认为,依靠移动医疗解决政策壁垒几乎没戏,它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政府改革。显然,移动医疗对分级诊疗的促进作用更多体现在后面几条上。

  这也凸显了移动医疗的价值——其并不在颠覆或改造医学本身,而是在僵化的医疗体系中,打出一个突破口来,重构医疗服务体系。互联网在其中的最大价值在于可实现去中心化,盘活各种医疗资源,让合适的医疗资源匹配给合适的患者,而这才是这个移动医疗最大的机遇和价值。

   来自移动医疗的助力:主要模式+亮点

  现在,我们把视角转到移动医疗上来。

  从市场角度观察,移动医疗似乎近几年才赢得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开始热火得无法无天。其实,“互联网+医疗”在医疗领域的运用比这早得多。从广义上讲,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远程医疗的布局等,都属于移动医疗的范畴。笔者梳理发现,移动医疗助力分级诊疗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类:

  远程医疗模式。目前看,该模式主要由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主导,即便涉猎移动移动医疗的互联网巨头BAT等均对此介入也较少。该模式通过三级、二级、一级等不同医疗机构内部的衔接,利用互联网高校、便捷的特性,实现电子病历、在线医嘱和电子处方等病患信息的在线共享,各级医院能无障碍获取病患资料等实现远程会诊,让民众在基层医院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

  举两个例子,中大一附院的远程会诊可以连接到全省108个县,每个县都有视频系统。在北京市最早的医联体“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将心电图、放射科影像资料等,直接传输到北京朝阳医院,并迅速得到会诊意见。这一模式是“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医生对医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连接,他们能随时随地进行案例讨论、在线会诊等,既满足百姓的医疗需求,又能提升基层医生的水平。

  科学分诊模式。刚获得3.9亿美元投资的微医集团在这方面有很多设想,如能真正实施,将对分级诊疗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为医院提供预约挂号服务时,微医集团发现一个悖论:一方面知名大专家的挂号成功率低,数百人争抢一个号;另一方面,很多知名度没那么高但真正对症的专家遭受“冷落”,挂他们号的人并不多。这透露出一个信号:移动互联是个平台,但如果没有科学分诊,这个“”台同样无法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甚至可能因其便捷性加剧大专家号难挂的问题。

  来自微医集团的信息显示,他们通过在组建线上专家团队、开展团队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为每个专家团队组织专业的“分诊助理”,他掌握团队内所有组员的专长领域等信息,“分诊助理”进行科学分诊,为患者找到最适合他的专家。可以说,与远程诊疗中的“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医生对医生”模式不同,该模式是“医生对医生”、“医生对患者”模式。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的利益划分难题,但也可能要面对如何刺激医生积极性,如何规避团队内医生医疗纠纷风险,如何提高患者对被推荐医生的满意度、认可度等难题。

  医疗教育平台模式。“互联网+教育”已有不少探索,以学外语为例,很多人足不出户通过在线教育便能与外教对话学习。在医疗领域,教育平台模式的探索也很多。笔者认为,最典型的是一些垂直类医疗网站,比如心脏病领域的“心在线”,它聚集了大批心脏领域医生,他们在这里相互学习、进步。我们很难说,垂直类医疗网站是因医疗教育而生,但多数具有这种功能。微医集团创建的医生团队协作平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该功能。该模式更多的是“医生对医生”,其对分级诊疗最大的促进作用在于,能提高基层医生的水平。

   政府、医院、钱,一个都不能少

  事实上,目前移动医疗公司想在分级诊疗上占据优势进而盈利,需要关注三大突破口:

  1.寻求政府合作。有人提出,移动医疗如何跑赢行政主导的分级诊疗的观点。笔者认为,移动医疗是很难跑赢的。移动医疗与行政主导的分级诊疗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它是在现有医疗大环境下做加法,依然会受到现有政策壁垒的影响,甚至面临着国家目前对移动医疗、在线问诊等政策不明的风险。移动医疗公司能做的是,利用目前政府目前大力推进分级诊疗的政策背景,积极参与其中,寻求合作。

  2.抓住医院医生资源。在医疗领域,医生永远是最核心的资源,如果没有医生资源,那么移动医疗永远只能在医疗圈的外围玩,颠覆医疗只能是奢论。目前医生自由执业运行不畅的情况下,医院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从这点看,微医集团、好大夫在线、丁香园等都有优势。以微医集团为例,他们已与全国1600家重点医院建立合作,有5000组顶尖专家团队入驻平台提供在线会诊,超过20万名专家在线提供预约挂号、远程医疗服务。相对于其他单纯的问诊类平台,微医集团确实有着医生资源量多质优、用户群体庞大、全国医院覆盖面广的优势,推进分级诊疗的条件较为成熟。当然,要想做成中国的凯撒医疗,微医集团还需要与更多有品质的医院进行深度合作,努力形成闭环。

  3.突破盈利难题。盈利难一直是移动医疗的痛处。从腾讯财经此前公布的数据看,虽然移动医疗备受投资者关注,但超70%的融资为天使轮和A轮。有悲观者认为,移动医疗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B轮死”的高峰期。盈利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前期基础再好,获得的投资再大,如果没有盈利点那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移动医疗仍在“创业”途中,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笔者认为,中国移动医疗的支付方由个人转向机构,药企可能将走在前面,大公司次之,医疗保险最后。移动医疗公司不妨先从大公司、药企入手,寻找契合点,解决支付难题。

  记得很多年前,美国计算机专家尼葛洛庞帝曾预言,互联网将最先改变销售、出版、汽车和医疗事业。如今这些曾被嘲笑为荒诞的预言正在现实中慢慢实现,医疗健康因为牵手互联网,成为又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期待未来,整个移动医疗领域的火与活。

   ——————————————————

   王小琉(个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科技专栏作者,前中央媒体人。

   智能硬件体验者;IT&科技领域观察者、记录者、评论者。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