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傍:撮合企业与村民的“就业媒人”
■刘锦傍 本报记者 曹雪琴 摄
■石碣桔洲村村民在村民车间工作 本报记者 曹雪琴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就业服务大厅——企业——村民,如此“三点一线”,串起了刘锦傍11年的培训就业工作生涯。虽然已担任市人力资源局石碣分局副局长,分管培训就业工作,但他说,自己其实就是个帮村民就业的“媒人”。
刘锦傍这个就业“媒人”不但要费口舌,还要费体力,更要花心思。11年来,他专注于“三点一线”,和同事们一道为5779名户籍群众推荐就业,建立了30个村民车间,让380个家境或差或好的村民找到一份事做,挣得一份收入,获得劳动的充实。
近日,记者再次走近刘锦傍,两年前勇救落水儿童的他,依然不善言表,这也基本符合上级和同事对于他的一致评价——“是个老实人”。
30个村民车间助380名村民就业
石碣镇桔洲村集中了全镇90%的企业,台企海韵电子就是其中之一。该企业三楼辟有村民车间,一些中年妇女在做着工序简单的手工操作。对这些中年女工们来说,刘锦傍是她们的老熟人。
“五年前,刘主任来我们村里,说要成立村民车间,动员大家进厂做工,可以多挣钱,还可以照顾好家庭。”桔洲村女工黄换章说,自己家境还算可以,但她自己不想在家闲着,企业给的条件也不错,就进厂了,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
刘锦傍的工作,就是在就业服务大厅——企业——村民这“三点”之间做一件事——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大厅是办事窗口,他要指挥下属讲究服务质量和提高效率;在企业村民之间,他又是个“媒人”角色,将用工方和找工方撮合到一起。
“外资企业都有自己成熟的管理制度,并不轻易接受未经他们培训的新员工,更何况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村民。”刘锦傍说,不少“4050”村民也愿意到厂里上班,但他们的要求多,不想干累活儿,工资待遇要跟其他员工一样,不想加班。显然,要将这“南辕北辙”的双方“撮合”到一起难度很大。
“只有多跑、多做工作。”刘锦傍说,把企业的工作做通、愿意接纳村民了,又去做村民的工作,如此往返,费口舌、费体力不说,还要花费很多心思,动很多脑子,“肯定很累,但是看到又建立了一个村民车间,还是有成就感。”
5年来,刘锦傍和他的同事们一道,建起了30个村民车间,现在有380名村民在村民车间就业。刘锦傍说,这些村民家境有好有差,但有一份工作就有一份收入,还有劳动带来的内心充实感,“她们不再泡在麻将桌上,女性有自己的收入,家庭地位也会提高。”
为群众推荐就业获省、市充分肯定
1995年,刘锦傍进入当时的镇劳动管理所工作。8年后,他担任了市人力资源局石碣分局培训就业办主任。同事黄沛钦回忆说,东莞市实施就业扶持政策以来,刘锦傍很注重对政策的学习研究。
“每次看他从市局开会回来,带回来一大堆文件,我们都下班了,他还坐在办公室翻看文件,有时候一个人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既要吃透政策,又要考虑工作怎么开展,把团队高效运转起来。” 黄沛钦说。
“那时候是看了不少的书。”刘锦傍说,管理、法律、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他都看了不少,作为落实就业政策的指挥者和执行者,他需要从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帮助开展工作,“我们面对的是普通群众,凡事你都要多想一点,先走一步。”
下农村、进企业、访群众,成了刘锦傍和培训就业办同事们的“家常便饭”。“送培训到村”,他们帮助大批户籍村民实现培训就业;开展定点招聘工作,他们缓解企业用工压力;建立村民车间,他们让村民就业,又缓解企业用工压力,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
数据显示,11年来,在刘锦傍的带领下,培训就业办共为5779名户籍群众推荐就业,为166人办理了创业贷款,组织了3990名新莞人参加自选参训。刘锦傍透露,今年以来,培训就业办已组织开展了10多场招聘会,还将在6月中旬组织企业到石碣镇定点扶贫的惠来市招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