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梦想地:宜居幸福城松山湖

18.09.2015  09:48

■美丽的松山湖高新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和企业 松山湖 供图

26岁的李梅来松山湖高新区已经8年了,她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子,笑容灿烂。每天早上,李梅吃过早餐,8点准时从绿荷居小区的家里出发,坐公交到松山湖留创园上班。一路上,她通常是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欣赏沿途的美丽景色,这是一天好心情的保障。

8年的时间,李梅在松山湖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这里,她工作并成长,恋爱并结婚,经历过欢乐的相聚,也有过伤感的离别,发生的点滴都成为她的松湖记忆。现在的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并逐渐培育起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松山湖式的微幸福生活。

梦想从这里开始

2007年5月,刚满18岁的李梅,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从老家重庆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松山湖高新区。她记得,当时自己才刚刚拿到身份证。因为家乡很多人都来东莞打工,于是她在老乡的介绍下也来到了这里。而对于自己的未来,此时的她还显得十分迷茫。

在老乡的推荐下,李梅首先在松山湖的一家电子厂找到了工作,中专毕业的她成了公司的一名普通文员。那段时间,除了工作外,李梅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生活。一个刚成年的女孩子只身在外闯荡,孤独和乡愁总是藏在李梅的心头。

令李梅印象深刻的是,那时,松山湖有的地方连路灯都没有,晚上的时候,她都不怎么出门。只有到了周末的时候,她才会跟几位要好的朋友,到周边的镇街逛逛街,买点东西。“那时,松山湖的生活配套还不完善,几乎没有什么购物的地方,我们都是去周边的镇街。”李梅说。

2009年,27岁的罗刚研究生毕业了。此时,有几家大的企业和单位陆续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面对几份诱人的offer,罗刚最后还是选择了来松山湖高新区,参与建设刚刚成立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

谈及当时的选择,罗刚说:“那时我还很年轻,意气风发,一心想要做一番事业。而到松山湖,参与工研院的建设工作,就是奔着创业的想法而来的。”

刚来到松山湖时,映入罗刚眼帘的,是一片美丽的景象。到处都是绿树葱葱,湖水荡漾,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工作,令罗刚感到心旷神怡。当时松山湖还处于大规模开发阶段,这里给罗刚的印象是,充满了年轻的活力,一切都欣欣向荣。

只是,罗刚初来松山湖时,园区还不是很热闹。晚上9点的时候,街道上已经人烟稀少。每一天,他跟自己的同事过着的基本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每天早上必须赶上8点出发的单位班车,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下午6点再坐着班车回到住处。“如果晚上加班到很晚的话,就很难办了,因为那么晚就搭不到公交车了。”罗刚说。

罗刚所在的电子制造事业部算是工研院的第二个事业部,他是该事业部的第一个员工。那时,他几乎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招聘、行政、外联……所有事情他都要事无巨细来负责。

最令他头痛的就是招人了。“刚起步时,招聘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一些毕业生更愿意去广州和深圳,并不愿意来松山湖,因为他们觉得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罗刚坦言。

而再往前的2006年,湖北人熊冠华正在憧憬着自己的创业梦。此时,他手握着微生物治理水污染的技术,想要实现产业化,便四处打听合适的创业之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东莞市正在打造松山湖高新区,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的公司很快在松山湖成立了。

熊冠华忘不了当时松山湖的政府部门对这些年轻创业者热情的态度,“政府部门对我们这些创业者是很支持的,会主动了解我们的困难和需求,虽然当时园区还比较荒凉,但我们有信心会做好。”

就这样,罗刚、李梅和熊冠华,他们三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松山湖,怀着不同的目标开始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可以说,这里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是人生的一次新的启程。

山水宜居人气渐旺

罗刚在松山湖工作生活已经6年了。这6年时间里,他经历了结婚生子,曾经的意气小伙如今已经成熟稳重。而在这6年当中,他也逐渐被松山湖的气息所濡染和熏陶,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现在,罗刚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他是一个活跃的人,每当业余时间,他都会呼朋引伴,组织大家进行集体活动。现在,园区的居民在茶余饭后, 娱乐 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罗刚和他的朋友,有时会沿湖踩踩单车,有时会去打羽毛球。

2013年6月,东莞万科首个商业项目松湖万科生活广场开始试营业。这个广场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规划有品味超市、星级影院、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精选酒店等多种业态。万科生活广场开业后,这里就成为了罗刚和朋友们聚会的“根据地”。

在松湖万科生活广场,罗刚和他的朋友们可以找到休闲餐饮,还可以找到许多特色 美食 ,还有满足家庭欢聚时光的精品生活配套。另外,罗刚还喜欢松湖万科生活广场的整体布局和设计,可以看到大面积的休闲景观广场,上面还有喷泉、小品、绿植等等。这些丰富的景观区域,慢慢聚集起周围的人气,营造出一种开放式的生活文化。

不知不觉间,李梅在松山湖已经待了8年的时间。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她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对于现在的一切,她感到很满足。

现在,李梅居住在松山湖的绿荷居。从松山湖创意生活城,沿着园区工业西路往北走,在松山湖客运站前面不远处的路口右拐进来,就是绿荷居小区。这里有超市、饭馆、理发店、美容店、小卖部等一系列完善的便民配套设施,对面还有景色宜人的月荷湖。

绿荷居是为解决园区科技创新人才住房问题而建的公共租赁小区,2011年,小区交付使用,现在,这里已经有近10000人入住。李梅说,吸引小区居民的是绿荷居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服务。

据了解,园区在绿荷居小区搭建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活动中心,这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面向松山湖北部工业区提供服务,设有白玉兰家庭服务室、430学堂、儿童欢乐堡、舞蹈室、文艺室、天台花园等13个功能区室。除了不定期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像李梅这样的文艺爱好者也会在这里一展才艺。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李梅都会沿着月河湖散散步。几年前,晚上来月河湖散步的人还寥寥无几,而今,晚上总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人气也越来越旺了。

周末的时候,李梅会约上几位要好的朋友,到松湖万科生活广场聚聚餐,然后去看一场热映的电影,享受一下闲暇时光。偶尔,李梅也会组织一帮朋友,来松湖烟雨跑跑步,锻炼一下身体;或者组织几名摄影发烧友,大家带着单反相机,随手拍下松山湖的美丽景色。

李梅热爱文艺,今年,松山湖推出了一个名为文体惠民卡的公益性消费折扣平台,李梅现在是这个平台的忠实用户。她会在这个“惠民卡”平台上挑选自己心仪的文体消费产品,放进自己的“卡包”,这样到线下的店里消费时,就可以享受到很大的优惠。

现在,园区还开通了松山湖至深圳北站的专线,平均每小时就有一班车,李梅经常会坐班车到深圳去会朋友。她在深圳的一些朋友,有时周末也会坐车来松山湖玩,她就成了他们的向导。这时,她才恍然记得,她来松山湖已经这么久了,对这里的一切已经如此的熟悉,介绍起这里的一切,就像介绍自己的家一样。

熊冠华发现,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也来到了松山湖,在这里开始自己的创业。石西增就是其中一位。他2013年初次来到松山湖,一下子就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又听说了这里的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于是决定将自己的企业落户在这里。

他们和园区一起成长

刚来松山湖时,熊冠华的企业就在松山湖留创园的18栋楼。由于当时留创园还在建设阶段,所以很多年轻的创业公司都在这一栋楼办公。在这里,熊冠华和其他年轻创业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几乎每周我们都有聚会,聊聊企业发展,感觉很温馨。”

之所以选择落户在松山湖,也与这里对创业者的优惠政策紧密相关。熊冠华说:“我们刚过来创业时,就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还有员工安家费,办公场地的房租可以免两年,这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创业成本。”

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熊冠华执掌的圣源环保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今年,圣源环保将引入战略 投资 ,并将走出松山湖,开始在其他地区进行布局。“可以说,这是一家真正从松山湖成长起来的企业。”熊冠华感慨地说,“这几年虽然很苦,但在这里创业的激情从来都没有减轻,奋斗的过程也很快乐。”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熊冠华也亲眼见证了园区的成长。他记得,自己刚来这里的时候,员工们每天的午餐,要么在楼下的快餐店解决,要么叫外卖。到了2008年,留创园才有了食堂。

后来,熊冠华发现,来这里创业和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陌生面孔出现了。楼下的商业街渐渐成了规模,餐饮和娱乐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公交车线路也多了起来,现在,经过园区的公交线路已经达到29条。公司的员工再也不用为出行和每天的午餐而发愁。

李梅是一名活跃的文艺爱好者,在一次园区组织的晚会上,她在舞台上放声高歌。一曲终了,台下响起热烈掌声。就是这次亮相,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被一家大企业看中,随后来到这家企业负责活动组织和外联工作。

如今的李梅,已经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了,职场的历练俨然使她成为一名女强人。李梅觉得自己很幸运,她也感觉到,“在这里,只要你有才华,总会被发掘,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罗刚来到松山湖后,通过与同事的共同努力,成功孵化出了思谷科技。罗刚是思谷科技的第一名员工。当公司成立时,他看着眼前的一切,感到一阵自豪,觉得自己的价值在松山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今,思谷科技已经成为东莞物联网行业的一个标杆,罗刚负责思谷科技的市场推广工作。现在,当思谷科技再要招聘科技人才时,就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底气,一些科技人员会慕名而来。

除了自己的事业逐渐走向正轨,罗刚还亲眼看到了松山湖一点一点的变化。多开了一路公交车,新开了一家商店,同事们搬进了新的宿舍楼……这些点滴变化最终令园区呈现出如今的模样。

圈子文化逐渐形成

在松山湖的9年时间里,熊冠华的公司已经搬迁了几个地方,如今,圣源环保又回到了留创园,在13栋办公。想起这9年公司在园区的成长,熊冠华不禁感慨万千。“有的人选择了离开,更多的人来到松山湖,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故事。”

现在,松山湖越来越多的创业孵化器拔地而起。不知从何时起,熊冠华发现,身边的年轻创客越来越多,他们年轻而充满活力,谈论的都是最新的创业领域,例如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云计算、机器人等等,这让熊冠华感到自己有很多新东西需要去学习。

这9年来,熊冠华可以说也见证了松山湖产业结构的优化,如今,松山湖正加快布局“4+1”现代产业体系,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企业在这里聚集,更多的年轻人来这里追逐梦想。熊冠华在与这些年轻人聊天时,可以感觉到,“他们对园区的认同感正逐步加深,而且园区配套越来越完善,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

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密集,圈子文化也正逐步在园区形成。这些年轻人基于共同的行业或者兴趣,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圈子,“现在信息流动更加畅通,园区企业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熊冠华说。

李然是松山湖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总监。此前,松山湖的互联网企业还十分有限,企业之间交流也很少,“最头痛的就是招人,技术和运营人才很难招到,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喜欢往广州和深圳跑。”

这两年来,松山湖的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行业氛围日渐浓厚。李然觉得,园区互联网产业已经初具雏形。每个周末,李然都会跟园区内相熟的业内朋友,找一家咖啡馆坐坐,大家就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下,随意地聊天和进行头脑碰撞,这令李然受益匪浅。

一些人开始主动站出来去打造一种“圈子文化”,赖万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去年,在他的运作下,蜂巢咖啡落户在松山湖创意生活城内。赖万里来松山湖已经多年了,他眼看着园区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想要做点事情,于是就打造了这样一个创业咖啡馆。

按照赖万里的介绍,蜂巢咖啡既是一个集产学研一体的孵化场所,也是一个互动交流的信息平台。每一天,赖万里都会接待好几拨的年轻人,他们要么是想找项目,要么是想找资金,或者是想找一个合适的创业导师,赖万里借助自己手上的资源,总是竭力去帮助这些年轻的创业者。

熊冠华的感受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一代,他们更加懂得去分享。园区现在的文化和创业沙龙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聚在一起,互相学习,通过分享共同进步。而像蜂巢咖啡这样的场所,就为园区圈子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平台。

现在,熊冠华依然每天在为圣源环保的发展而忙碌,今年,他的企业将开始在全国布局,但他告诉记者,“我们的大本营肯定是继续在松山湖,这里是我们起步和成熟起来的地方。”

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罗刚的生活状态也已趋于稳定,他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会继续在松山湖扎根下去,“与深圳相比,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房价、生活成本等相对较低,很适合创业和生活。”

去年,李梅在松山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今年,她把自己的父母也接到了这里,想要让他们在这里养老。谈及明年的计划,她说:“现在工作都稳定了,明年想生一个孩子。”说完,她露出了甜蜜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