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为东莞等城市机器换人降低转型成本

25.05.2015  11:18

本期嘉宾:

中山大学教授  林江;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胡星斗;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计划用10年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针对“机器换人”项目专家认为:金融创新将降低转型成本

东莞时间网讯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该文件以建设制造业强国为目标,以信息化和产业化融合为途径,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方针,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三步走”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计划用10年时间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

“制造强国”的最主要标准是什么?制造业由大到强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哪些?创新驱动等制造业战略应该从哪里着手?东莞日报邀请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以及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对此进行解读。

林江: 当加工制造业逐步向内地和东南亚转移,如果处理不好,将产生产业空心化的情形,地方经济下滑,稳增长可能会想方设法保住加工制造业,这反过来制约转型升级的步伐。

胡敏: 未来沿海制造业将由资本技术密集型逐步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将主要走向资产轻型化和技术高端化。

胡星斗: 目前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国制造业创新是以民企为主导,而我国是以国企为主导。

由大到强将是漫长过程

记者:中国在时隔150年之后,于2010年重新占据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但中国这个“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你个人认为“制造强国”的最主要标准是什么?

林江:我认为制造业强国最重要的标准是,制造业的附加值是否高,如果不够高的话,我国有可能还是停留在以量取胜的加工制造业的状态;此外,制造强国还要看一国从事复杂技术生产的能力是否比较强。目前的情况是,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依然停留在模块化生产阶段,与已经进入复杂型技术生产的美国和德国相比,距离还相当远。

胡敏:对于“制造强国”的标准,我认为主要包含这五个方面:第一,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及面向高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第二,引领制造业的标准体系;第三,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包括3D打印、移动互联网等;第四,绿色制造能力;第五,质量品牌价值。

记者:以目前我国的制造业现状为基点,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预计将有怎样的走向?

胡敏:中国当前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从我们的制造业技术原创能力、政策的配套能力看,我们还没有到后工业化阶段,与欧美等国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但是,在当前全球化的竞合格局中,我们还是应该多发挥学习、原创和赶超的能力,争取弯道超车,发挥后发优势。出台一个文件很简单,但是,“由大到强”过程中,对外学习消化吸收到自我原创、走入高端化,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胡星斗:我对此只能谨慎乐观。如果相关改革不到位,比如国企改革不能深入推进、国企民企格局没有大的改变,未来10年内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是不可能有明显改观的;相反,如果国企改革到位、民企得到发展,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还是有乐观前景的。

南航将执行广州至泰国曼谷廊曼航线
中新网广州4月6日电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6日宣布,广东大洋网
30日下午广州出港机票搜索量瞬间涨4倍
大洋网讯 11月30日广州市番禺区、荔湾区、白云区广东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