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创新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架构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的战略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这是党和国家战略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对于各地来说,贯彻这一新思想、新精神,做好自身“十三五”规划,关键是将发展的基点置于创新上,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那么,什么是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架构?如何构建这种体制架构?
简单地说,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力量、特别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促使与激励企业家大量涌现的体制。这里所说的企业家不仅指市场竞争中已成长起来的一批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如阿里巴巴的马云、美的集团的方洪波、华为总裁任正非等,也包括一大批名不见经传但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家,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中走出来的大批科技型企业家。
在走向创新发展中,不断增大的企业家群体应成为这种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这是因为,其一,从经济运行看,唯有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才能实现有效益与高质量的增长。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自负盈亏的企业是实现这个发展要求的最基本的经济主体,只有企业对自己行动的所有结果承担责任,才能促使其作出的决策尽可能地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如果微观经济主体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整个社会就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其二,企业家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重要,企业家群体的涌现与创新发展水平的提高成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创新本质是一种企业家行为。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现成的赢利机会越来越少,只有具有生存压力的企业家,才更有创新的冲动而不惧创新失败的风险,才能为生存而创新,为发展而创新,也才能通过创新捕捉与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如果一个社会企业家队伍人数越多,创新活动的开展就会越广泛。在试错转向成功的概率一定的情况下,创新活动的规模越大,参与创新的数量越多,可能的成功数量也会越多,产业的选择才可能减少失误。当前,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双创”就是这样的实践。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激励企业家大量涌现的体制架构?对此首先要看到,我国现有的体制机制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这表现在,其一,行政门槛较高。比如,近年来,随着我国及各省市审批制度与商事制度的大幅度改革,各地都出现了民营企业快速增长的势头。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同比增长15.8%。1—6月,广东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7.7万户,增长8.9%,新登记各类企业29.11万户,增长26.3%。这表明,行政门槛降低、手续简化与市场主体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也说明,进一步降低行政门槛可能会释放更多的民间潜力。其二,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创新需要提供更多的投资者与创新者之间的组合机会,直接融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并不适应创新需要。2014年,美国直接融资占比平均为89.93%,香港直接融资规模占比平均为81.51%,即使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日本与德国,其直接融资占比也都在20%-30%左右,而我国直接融资占比近年来平均仅为14.93%。其三,处理各种不确定事件的交易费用较高。为什么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具有独资特征?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产权融合,容易引起纠纷,一旦出现纠纷,处理纠纷所消耗的精力与代价较大。所以,与其通过产权融合扩大发展,不如保留现状,以免惹麻烦。显然,交易费用较高是不利于分工深化的,如果分工深化得不到有效推进,那么,许多人发现市场并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也就大大减少了。
针对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构建上述体制架构,需要从全面深化改革入手。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其中有三个方面直接与此相关。一是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与商事制度改革,以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为引领,对照TPP提出的标准,建立、完善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商事登记、外资管理以及审批、监管、惩戒等制度与法律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金融与资本市场改革,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资本与其他资源的新组合提供更便利的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十三五”期间,各省市将会围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自身实际与特点,在对国有企业分类基础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国有公司和国有资本参股、入股民营企业,使混合所有制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王珺,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