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校园
在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是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创新实践。2014年起,我市以省性别平等教育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校园,把性别平等理念的种子植根孩子心中,努力培育具有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新一代。
一、争取党政支持,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纳入决策体系。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全局谋划中,纳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纳入全市社会治理创新和全民修身行动,纳入两个规划八大示范性工程,纳入领导干部、妇女儿童工作者、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市妇儿工委统筹,市妇联、市教育局牵头,试点镇区和学校支持的工作机构。妇联组织各类会议活动,教育部门负责编写大纲、教师培训和教学督导,镇区和学校开展教学实践和意见反馈,形成整体合力。三是落实经费保障。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投入3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试点工作。
二、探索“中山模式”,推进教学创新
一是开设“四校两区”试点。在全市中小学校中挑选基础好的4所中小学作为试点开展教学实践。邀请国内社会性别研究专家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组织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增强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教学能力。以一个中心城区、一个镇区为试验区,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二是开创三类教学课程。在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是一个全新课题,如何既不增加教学压力又达到性别平等教学效果?我们创新开设专题课、融合课、实践课三类课程,分别发挥支撑引领、覆盖辐射、延伸拓展的作用,使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专题课利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课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如中学心理课“悦纳性别气质”、小学心理课“我们是多样的”让学生了解性别特质的多样化;融合课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各类学科课程,如初中语文融合课“木兰诗”引导学生辨析性别特点刻板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初中历史融合课“性别平等 始于足下”教育学生从民国裹脚习俗的变化了解性别文化变迁;实践课让学生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如小学实践课“从性别视角看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校园资源运用与分配情况调查,对功能场室、运动设施、公共厕所、社团培训等分配情况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增强性别视角。三类课程的创新既不影响原有教学安排,也传播了先进性别文化。三是开发“三大教学法宝”。我们运用和转化试点成果,率先编写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教师指南、教案汇编,为全市中小学提供科学系统的教学指引,帮助教师了解国策内涵,掌握性别平等教育途径和方法。
三、鼓励全民参与,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深入基层传播。运用妇工、社工、义工“三工联动”模式,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小组和社区活动,编排主题情景剧在社区大舞台展演。二是融入家教课堂。各类家长学校将性别平等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开设主题沙龙,倡导家长平等参与家庭和社会事务。三是依托阵地宣传。举办基本国策2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刊登专版、制作广告、编印海报、开办网上论坛,利用妇女维权服务站、妇女之家、儿童友好社区等阵地广泛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落实国策。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市初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性别平等教育体系,成功打造小学、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各年级样板课程,其中精品课程50多个,培训教师2000多人,各类受众的性别平等意识显著提高。机关领导干部进一步加深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认识;妇女儿童工作者深刻理解国策内涵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教师从被动接受培训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全过程更注重两性平等;学生懂得尊重性别差异,突破性别刻板化印象;家长学会将男女平等落实到生活细节,为孩子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媒体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更具性别敏锐度。我市做法得到国务院妇儿工委办、教育部和省妇联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培训班上作为示范推广,各级媒体也作了专题报道。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张立副主任指出,中山率先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开创三类课程,建立“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有力推动国策落实,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接下来,我市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培训会议精神,把鼓舞鞭策转化为创新进取的动力,在省妇联、省妇儿工委办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近期将召开现场推进会,把这项工作向全市铺开,不断开拓“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广度和深度,让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深落细落实。(中山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