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涌现 潜力广阔——年中经济形势述评之三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题:创新涌现 潜力广阔——年中经济形势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以创新的视角观察中国经济,可明显感知其中的生机。大到高铁自动驾驶系统试验启动、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小到一家便利店的“触网”、一块面料的革新……今年以来,我国新技术、新业态孕育成长,新动能不断壮大,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新消费、新服务蓬勃发展。企业因“新”而活,产业因“新”而变,中国经济也因创新迸发出更多潜力。
打开发展新空间
没有油门和方向盘,输入指令即可开车出行;不用查地图,系统自动“执行”最佳路线;车辆可以“上映”电影,甚至可提供午餐……这些关于未来出行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
不久前,百度与金龙客车合作打造的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这款车将发往多地开展商业化运营。
无人驾驶开启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样重新定义很多产业,带动渠道商、制造商转型,释放巨大市场空间。
用数据定义制造,不少企业告别粗犷式生产,从批量加工转型为多元设计、个性定制;用智能定义商业,百货公司告别传统卖货,在与消费者的交流、服务上做文章;用移动通信技术定义服务,短视频娱乐、场景营销兴起,催生出流量生意……
随着信息技术与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市场、产业都酝酿着变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8.1%,工业机器人增长23.9%。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1%。
“从供给看,代表技术进步、转型升级的相关产业和产品增长较快。从需求看,新消费、服务消费加快增长,这些都说明经济动能加快转化,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认为,这是中国经济保持韧性的关键,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
打造产业“新生态”
技术不断被颠覆的时代,每个细小的转变都可能酝酿着巨变。产品和场景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逻辑和产业结构。从市场的波澜变化中可以看到,新的“产业生态”正浮出水面。
产业间、各环节的界限愈发模糊,“2.5产业”逐渐兴起。
做制造的研究起设计,做渠道的有了自己的工厂,做品牌的做数据服务……以服装业为例,跨产业、跨领域的“玩法”层出不穷。
作为优衣库核心供应商,晨风集团从加工制造起步,逐渐延展成协同研发、共创设计、加工营销全产业链,拥有从面料到生产的智能工厂。不久前,在中国服装协会牵头下,晨风与业内优质制造商共同组建“时尚工园”,服务设计师和创业企业面向行业共享优质制造资源。
产业内部,从纵向整合到横向扩展,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平台化趋势明显,更加注重共享、开放、普惠,一个个制造业“生态圈”正在浮现。
海尔建立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孵化创业项目,共享业内资源,为价值创造做“乘法”;树根互联聚焦工业品运营和管理,用物联网方式实现产品互联,不仅撬动了工业服务的蓝海,更从机械大数据中找到观察经济的新视角;通过平台分享生产线空档期,协同制造模式兴起,共创共赢的方式成主流……
工信部数据显示,智能化改造和运营模式革新使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超30%,运营成本约降20%。
“抓住信息技术变革风口,将创新思维引入各行各业,不仅生产效率提升了,制造理念、产业逻辑、商业模式都在发生变革。”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说,中国制造业正抓住机遇,重塑竞争力。
厚植创新“优土壤”
中国经济因“新”而变,尤要筑牢创新基础,巩固创新势头。
应该看到,尽管企业研发投入、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增强,但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创新基础仍不牢固。
“工业基础存在短板,部分核心技术、关键产品亟待突破,大企业不够强、小企业不够精等现状有待扭转。”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何映昆说,当下,尤要瞄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先导性产业和前沿领域,加大集成式创新,为融合发展加速。
工信部提出,将创建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内的一系列创新中心,集中突破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环节。与此同时,通过跨地域、跨领域的资源整合,搭建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引导先进制造重大生产力布局。
营造好鼓励创新的氛围也很重要。首先就是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加快制度层面和生产要素层面的改革,让创新得到回报。
创新格外需要包容宽松的环境。从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到建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一系列指向创新落地的举措不断推出。
何映昆说,下一步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据、信息、知识等新要素支撑,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推进对内对外、市场和资源双向开放,为发展注入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