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创新的时代强音——从全国两会看“中国创造”
政府工作报告61次提及创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专篇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创新发展理念似一条红线,贯穿会上与会下、会内与会外,牵起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奏出激越昂扬的“中国创造”强音。
树创新自信,点燃“中国创造”时代激情
“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
2013年到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四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无一例外必谈创新,不断丰富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历史常常在认识升华与实践发展的交织中书写,创新亦是如此。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说:“短短几年时间,从推动各方面创新到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总书记在两会上的‘高频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鸣器’,我们走创新之路越来越有底气和勇气。”
这底气,来自过去五年科技创新的优良“成绩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由“跟跑者”到“并行者”,直到成为“领跑者”,一张张“中国名片”见证了中国人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今年年初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称,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
这勇气,来自未来五年创新突破的美好“路线图”——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三五”时期,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
今年7月,我国第一颗量子科学卫星将发射升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力学基础研究,他和团队正为此做最后的冲刺。
“量子通信具有高效和安全的特点,首颗量子科学卫星发射后,我国有望率先拥有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潘建伟自豪地说。
中国创造赢得中国自信,中国创新势不可挡。
“目前,‘华龙一号’落地英国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我们相信,‘华龙一号’未来将跻身全球核电市场份额前列,带动国内装备制造业集体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贺禹说:“依托30年核电建设经验和强大的核电产业链,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绝大部分关键设备完全可以立足国内生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核电强国。”
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
曾经,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缔造了“中国速度”,大望远镜拓宽了“中国维度”。
未来,随着创新发展理念的推进实施,创新之火会越烧越旺,创新之路会愈走愈宽,“中国创造”必将顶天立地,跻身全球创新引领者行列。
谋创新良策,抢抓引领“中国创造”时代机遇
“那么多企业,为何做不好一个电饭煲?”“钢产量世界第一,小小的圆珠笔钢珠为什么造不出来?”针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锻造,一些代表委员发出“电饭煲之问”和“钢珠之忧”。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孙兆奇代表说:“圆珠笔钢珠看似不起眼,却属于高性能合金材料,对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严苛。但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工程领域,难出论文难获奖,研究投入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
“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领域少人关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孙兆奇说。
不可否认,创新这枚“硬币”,不仅有突破和自信,还有另一面:中国有不少关键领域的尖端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少,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少,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少。
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
放眼全球,时与势在变化,艰与险仍交替,中国身处大国竞争的新赛场,站在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中国制造怎样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中再造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追赶型发展能否成功转向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过去三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一直用自己的实践回答这些问题。
自称科技成果转化“凿冰人”的邢新会告诉记者,过去科研人员有了成果就发论文,发了论文不知道如何转化就束之高阁。“有的成果一放就是10年,市场需求早变了,成果成了没有价值的‘烂果’。”
主攻生物育种研究的邢新会,专门让课题组里的骨干牵头,将实验室技术面向市场进行研发,打造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与特色技术服务平台。
“去年,我们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高效生物育种装备,出口日本和新加坡。更重要的,研发人员掌握了市场需求,科研上更加接地气了。”邢新会说。
两会期间,关于破解创新束缚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持续进行。共识,越来越多;思路,越来越清;路径,越来越明。
鼓励创新创造,激励机制要奏效——
“如何有效培育创新驱动者?”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说,“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打掉“拦路虎”,铺好“快车道”。他认为,推动创新,一方面要继续简政放权,简化企业办事流程,降低办事成本;一方面还要适当增加“容错度”,“企业家的信心建立起来,预期稳定下来,创新之水才能活起来。”
实现创新创造,保护机制要跟上——
“一些尖端科技成果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习惯于热炒概念,却忽视了知识产权建设和保护。”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一林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李玉光认为,创新型国家应当崇尚原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议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警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