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生育高峰提前到 孕产妇挤爆珠三角多家医院

15.07.2016  02:22

    全面二孩启动半年,生育旺季提前杀到。记者近日走访珠三角数家医院了解到,有医院建档产妇几近翻番,多家医院限制建档,B超得等两月,剖宫三天出院。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排队人数众多。 通讯员供图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走廊加床已成常见现象。 通讯员供图

     开篇语

    2016年伊始,中国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二孩时代正式来临。生与养,都是终极命题。政策调整犹如催化剂,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建档难、挂号难、检查难、找床位难,分娩人数增加、医护人员忙到飞起……

    全面二孩启动半年多,蓄积的生育愿望开始蓬发。记者近日走访珠三角数家医院了解到,二孩时代下,有医院建档产妇几近翻番,分娩人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生育高峰期不定期出现,以往年份传统的生育淡季目前也不再冷清。

    但专家预计,惯常的生育高峰还没来到,下半年9月-11月会更紧张。

     A“难产”建档 今年12月预产期的建档都满了

    陈女士预产期在今年12月,胎儿12周时,她“瞄准”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希望在这里生孩子。第一次跑到医院,却被告知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挂号。

    原来,医院设置了建档号,专门用于孕妇开设建档。但每天建档号源不多,必须抢号,“要提前一个月抢号,我都是一大早6点起来抢,几分钟就被抢完了。”陈女士留意到,值班的护士会随身挂着牌,上面写着什么月份建档已满,“目前12月份预产期的建档都满了,只能排到明年1月了。”这意味着,预产期是12月的孕妇已不能在中山三院岭南医院建档。记者观察发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近几个月也开始设置“建档专用”号,每天只放出20个号源,要建档,必须挂这一专用号。

    陈女士的情况并非孤例,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广州的医院发现,因为孕妇数量激增,部分医院设置了建档数量限制,孕妇也面临建档难题。

     部分医院建档量较去年同期翻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这家广州最大的产科医院正不堪重负。在广州市妇婴医院内,每个月的建档数量都比去年同期增加200例。“老城区的居民,按照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只能生育一个。现在全面二孩后,生育意愿都释放出来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产科蒋艳敏说,目前医院已经无法保证每个中途前来进行产检的产妇顺利地建档、建卡,“高龄的孕产妇也不例外。只有高危产妇和急诊产妇才能例外。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亦是如此。“去年,每个月的孕妇建档量也就在1天13人左右,而现在每天都超过24人以上,建档数量一直在上升。”相关负责人说,虽然医院还没有限制产检建档人数,但医院已经明确要求来院产检的孕妇必须建档建册。

    记者采访发现,二胎是建档人数中的重要增长因素。中山六院产科护士长刘嘉琦说,目前产检建档人数相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而且当中大概有四成是生二胎。

    记者也走访了周边珠三角城市多家医院,目前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城市的医院并未出现孕妇建档难的问题,不过各大医院均反映自二孩政策放开以来,孕妇产检人数都有明显增长。珠海市人民医院是目前珠海公立医院当中就诊量最大的医院之一,据该院产科介绍,2015年1-5月该科产妇新建档1682人,门诊人次20936人次,而2016年1-5月新建档2155人,门诊人次22209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和6%。

     分娩 今年“淡季”超去年“旺季”分娩数

    除了建档人数,孕妇激增、医疗资源紧张也能从出生的宝宝数量当中窥见一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产科在去年11月生育量最多,光珠江新城院区一个月就达1100例。“今年,从现有的产检孕妇的情况来看,分娩数将超过1400例”,蒋艳敏说。

    同是专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的预分娩人数达1300多,而去年,平均每月有1027个产妇在这里分娩。今年3月份,省妇幼分娩人数达1015,4月份为1051,而去年3月份只有864,4月份只有931。

    同样的人头攒动现象,在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内也出现。以前的高峰期每月分娩量也就在500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650人的峰值。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4月份共分娩3600例,同比上涨了10%。

    此外,以往产科存在传统的分娩高峰时段,现在高峰期却不甚明显,“经常都是不定期的高峰。”刘嘉琦说,在中山六院,以往8月份、年底是生育高峰期,但现在却没有明显规律。

    广医三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也是如此。广医三院产房护士长夏华安说,以往从新年到6月是分娩的“淡季”,8月以后是“旺季”,“但是2016年,广医三院‘淡季’的分娩量也超过了2015年的‘旺季’。”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相关负责人也说,以往上半年并不是传统的分娩高峰时段,但今年上半年以来,医院分娩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1.8%。

    为了应对分娩人数,华侨医院更是直接在产科张贴告示:“因近期怀孕、分娩人员多,大大超出我院所能承受的容量,为了保证母婴安全,经产科领导班子决定:不在我院行系统产检者,一律不能收住院分娩。”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的产科门诊也贴出了告示,提醒产妇们,医院已不能保证每位在珠江新城院区产检的孕妇,最终能在珠江新城院区生产、分娩。高峰期,产妇们可能被临时转诊到妇婴院区生产。

    但不在医院产检,产妇临时发作不收入院,能做到吗?“做不到啊,急诊来了,不能不收啊,就算只有座位也要收。”中山六院产科护士长刘嘉琦说。

     产检 照B超排长队,孕妇辗转三家医院

    在建档遇阻后,做三维彩超时,陈女士又遇到了难题。她提前三个月预约24周的三维彩超,但周旋了三家医院才约上。“一开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爆满,中山三院岭南医院也满了,最后跑去黄埔区中医院才约上。

    孕妇照B超排长队,这一现象在其他医院也得到了证实。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称,由于产检人数太多,医院的产科B超已经是加班、满负荷地在运转了,可即便如此,每个产妇必须进行的三维彩超大排畸检查,也需要提前两个月预约。

    东莞市东华医院妇产科主任石静也说,以前孕妇可能半个月到1个月就可以预约到B超检查,“但是,现在通常要提前1个半月来预约。”而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B超预约甚至要提前两个月。

    挂号也面临难题。“热门专家号都要秒杀,放出来一分钟就抢光了。普通号就相对容易点,但几乎也是在10分钟内被抢光。”刚刚在东莞生了二胎的小婉告诉记者。

     床位 医院走廊住11产妇,医生没空上卫生间

    分娩人数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床位紧张。刘嘉琦说,最紧张的时候,中山六院的走廊住了11个产妇,甚至产妇要坐着等待床位。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护士长罗辉兰也说,目前,该院产科共有固定床位200多张,但随着产妇的增加,加床已经成为了常见现象。“很多孕妇都是夜里来的,眼看就要分娩了,我们又不能不收”,对此,罗辉兰无奈地表示,从今年4、5月份起,加床现象迎来高峰,最多时一个产区45个固定床位,加到了80张床。

    产妇增加也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作为产科的医护人员,压力非常大。”罗辉兰表示,妇产科医生非常辛苦,中午不能休息,晚上也不能准时下班。目前,妇产科大部分医护人员每周只能休息一天,周六日几乎都要上班,而且不能补假。

    “医生有时候忙起来,连上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珠海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B应对 放号、加人、剖宫产3天出院

    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产妇人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刘国成给科室的每个医生加了任务。原本医院规定一个医生上午放30个号,下午放25个即算完成任务,目前,新规要求每个医生一天放70个号,查完房的医生也可能被临时拉到门诊加号。

    除了放号,人力资源也在不断增加。广医三院产房护士长夏华安介绍,医院目前产房新增了产床、手术室,同时还新招了7个助产士。刘嘉琦也说,从去年开始,中山六院就已经进行人力储备,光是产科护士,就从去年的30人增加到了40人,增长了33%,医生也有小幅度增加。

     开设“二胎门诊”绿色通道

    今年4月底,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也出台注册登记和注册分娩制度,规定在13周前,对计划在医院分娩的产妇登记建档,优先建档产妇预约、住院分娩,以集中管理产妇,让在医院生孩子的孕妇能得到规范产检,也评估每个月分娩人数,做好应急预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产科蒋艳敏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已经采取了加快产科病床周转的相关举措,比如顺产两天出院、剖宫产3天出院等举措。

    不少医院也通过特辟“二胎门诊”来应对。记者了解到,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二医院就特开了针对二胎的专科门诊。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也已在生殖医学中心专门开设了“二胎门诊”绿色通道。

    广医三院也有“绿色通道”,“对于一些急产的产妇而言,如果到了生孩子的关头,送入我院急诊,急诊为这一类情况危急的产妇开辟了绿色通道,直接送至产房生产。因为已生育过一孩以上的经产妇的产程比初产妇要快,近期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产妇经急诊绿色通道分娩”。广医三院产房护士长夏华安说。

     东莞组建全市孕产妇救治中心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起,东莞市已设立了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定点医院,并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设立办公室,负责全市孕产妇救治专家组调配。市级危重症孕产妇急救网络成立以来,全市孕产妇死亡率连年下降。莞籍孕产妇死亡率从成立前三年的平均10万分之9.20,下降至成立后的平均10万分之3.43,下降率62.7%。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张咏梅介绍,现在定点医院也从此前的两家扩大到了6家,包括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厚街医院以及长安医院。“目前,我们正在规划组建全市孕产妇救治网络中心,在全市打造多个救治中心,以一个中心覆盖区域多个镇街的方式,来提高东莞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效率。”市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救治网络也将能够更好应对二孩高危孕产妇问题,“目前,相关方案也正在制定中。

    C建议 可选择二级、民营医院建档

    据了解,目前深圳具有产科资质的医院超过90家,截至今年3月产科床位有3900多张,产科资源总体仍有容纳空间,只是饱和程度不均匀,孕产妇倾向于到市属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其他医院产科资源仍不饱和。

     非高危孕妇不要舍近求远挤大医院

    在东莞,相对镇街医院,市级、三级医院产科面临的二孩压力也更大。“现在大家对于怀孕生育会更加看重,加上生育保险等政策,基层医院与大医院的生育花费可能相差不大,所以很多宁可舍近求远挤大医院,一定程度也增加了大医院的负荷。”专家称。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护士长罗辉兰呼吁市民,如果不是高危孕妇,没有不良孕史,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等,那么可以选择一些就近的二级医院或民营医院建档、产检及分娩。东莞市儿童医院有产科医生也认为,在二孩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

    但有些孕妇对二级医院或民营医院建档仍存有担心,罗辉兰表示,深圳市二级医院都有大的公立医院作指导,一旦在二级医院发现产妇有高危因素,会安排上级医院及市里的专家援助,孕产妇出现紧急情况也会迅速转诊到上级医院。

     预计9月-11月的生育高峰会更紧张

    “真正的生育高峰其实还没有到。”东莞市东华医院妇产科主任石静坦言,现在产科住院人数还没有明显增加,“床位虽然紧张,但是周转比较快,一个月也就只有几次加床的情况出现,9-11月是每年的生育高峰,若再加上二孩生育,届时,紧张状况可能会更加明显。

     建档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升幅近一倍(从每天13人左右增至每天24人以上)

    广州市妇儿中心妇婴医院:每月建档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00例

    广医二院:实施每天限号17人左右的建档量

    中山三院岭南医院:预产期在12月的建档已排到明年1月

    中山六院:产检建档人数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当中大概有四成是“二孩

    东莞妇幼保健院:一个月产科建档1500人左右

    东莞东华医院:产检人数大概增加两成

    珠海人民医院:产科2015年1-5月产妇新建档1682人,门诊人次20936人次;2016年1-5月新建档2155人,门诊人次22209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和6%

    中大五院:今年建档及就诊人数增长约40%

    深圳妇幼保健院:建档孕妇增加约30%,目前每月建档量约为2000例

    佛山第二人民医院:3月份建档100多份,4月份激增1倍多,约有300多份

     产检

    东莞东华医院:以前半个月到1个月就可预约到B超检查,现在通常要提前1个半月预约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B超预约要提前两个月

     分娩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今年9月预分娩人数达1300多人,去年平均每月有1027个产妇分娩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分娩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1.8%,下半年的分娩量将至少增加20%-30%

    广州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去年11月“旺季”一个月1100例,今年预计同期分娩数将超过1400例

    中山六院:以往8月份和年底是生育高峰期,现在却没有明显规律,分娩人数预计年底将有50%到60%的增长

    广医二院:以前高峰期每月分娩量500人左右,现在淡季已达到650人的峰值

    广医三院:以往从新年到6月是分娩淡季,8月以后是旺季,但今年淡季分娩量也超过去年旺季。产科今年1-6月分娩量较去年明显增长,其中单月分娩量达到了680例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每月分娩量1000人左右

    东莞市人民医院:一月分娩850人左右,其中100多人是高龄产妇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今年1-4月份分娩3600例,同比涨10%

     床位

    中山六院:最紧张时走廊住了11个产妇,甚至产妇要坐等床位

    深圳妇幼保健院:产科共有固定床位200多张,加床已成常见现象。今年4、5月份起,加床现象迎来高峰,最多时一个产区45个固定床位加到了80张床

     应对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原本一个医生上午放30个号,下午放25个,目前要求每个医生一天放70个号,查完房的医生也可能被临时拉到门诊加号

    广医三院:产房新增了产床、手术室,还新招7个助产士

    中山六院:产科护士从去年的30人增加到40人,增长了33%,医生也有小幅度增加

    记者统筹:阳广霞 编辑统筹:柴华

    采写:记者 王道斌 阳广霞 田海燕 肖佩佩 喻映雪 李京

    通讯员 易灵敏 黄贤君 许咏怡 邓奕茂 简文杨 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