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拓展盈利空间、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巩固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畅通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国以专业化、协同化、智能化为方向推动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不少制造业企业从原来单纯的制造端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向产业链后端拓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还有很大开发潜力和拓展空间。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既离不开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条件,也有赖于政策、营商环境、产业生态等外部条件,需要政府、企业与相关行业协会加强合作,促进资源整合,聚力攻关解决基础性长远性问题。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设面向制造业的专业服务平台,瞄准价值链高端环节,完善研发设计、产业技术基础、协同制造、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和融资租赁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支撑制造业企业提升服务创新能力。鼓励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合作,实现多场景、多渠道、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共担和信息共享。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同整合以及用户参与的个性化服务创新设计,推进供应链网络协同运作,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
开展示范推广。采取召开专家研讨会、挖掘与推广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等方式,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遴选培育一批处于重点行业价值链顶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突出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特别是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引领业内其他企业积极借鉴、推进创新,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和成长路径。
打造良好产业协作生态。鼓励产业集群内制造业龙头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双向进入服务型制造领域,打造面向特定制造领域、围绕产业链的服务型制造网络。提升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制造能力和效率,形成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大、中、小企业协同研发、制造、服务的产业组织结构。培育新型服务型制造企业,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网络各主体的合作。支持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和服务设计中心,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制造服务化网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进一步破除制造业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的隐性壁垒,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制造业与服务业在适用优惠政策和能源资源使用上的差别化待遇,制造业企业的服务业务用电、用水、用气等采取与一般工业同价的政策。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服务型制造创新产品及服务的采购力度,通过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进行产品升级改造等。加大资本市场对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金融产品。
(作者 蔡承彬 , 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