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前往吊唁送别评书界泰斗袁阔成
昨天的八宝山殡仪馆,袁阔成告别仪式结束后,外孙朱占京端着遗像走在最前面。
田连元。图/东方IC
刘兰芳。
姜昆。
苗阜。
3月8日上午9点,评书泰斗袁阔成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田连元、刘兰芳、马增蕙、姜昆、李金斗、苗阜等曲艺名家赶来悼念,来自全国的数百名观众也赶来送袁先生最后一程。
袁先生生前写了一本讲述表演经验、评书理论的书,暂定名《中国评书举要》。姜昆表示,中国曲艺家协会将协助出版,帮家人完成袁老最后的愿望。
□现场
田连元等曲艺人送袁先生
3月2日凌晨,86岁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因心脏病在京去世,引起了曲艺界和全国评书迷的一片惋惜,他的《三国演义》等评书早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昨天上午8点多,从辽宁、天津、四川各地赶来的数百位各界人士来到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前,他们手中拿着袁先生的演出照片、表演光盘等。
袁先生生前为人随和、不追逐名利,在告别厅两侧并没有挂挽联,上方只是简洁地写着“沉痛悼念袁阔成同志”几个大字,庄严肃穆。告别厅西侧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营口文化局等单位敬献的花圈,东侧是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陈涌泉、马增蕙、姜昆、李金斗、田战义等曲艺名家敬献的花圈,演员吴奇隆、刘诗诗夫妇也送来花圈。
袁阔成祖籍辽宁营口,曾担任营口曲艺团团长,在当地有不少忠实观众。一位从营口专程赶来的女士对记者说:“我今年40多岁了,是听袁老先生的评书成长起来的。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的时候,那会儿我上初中,特别爱听《三国演义》。”北京的张先生也向记者回忆当时听《三国演义》的情景:“现在的年轻人对袁先生感情可能不像我们那代人那么深,当时我正在上中学,到了第四节课,根本就没有心思在那里听课,就想着赶紧回家听评书。”
□追忆
袁老在病床上还风趣幽默
昨天上午9点,袁阔成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后,女儿袁田等家属泪别袁老。田连元、刘兰芳、姜昆、常贵田、李金斗等老一辈曲艺名家陆续赶到。田连元一出现,就引来现场记者采访。对于往事,他并不愿多说,“我们五十多年的交情了,这说起来话可就长了”,他称袁阔成先生是评书界的泰斗、说书的闯将。单田芳因为远在辽宁,年岁已高,并没有赶来参加告别仪式,他已派儿子、儿媳去袁先生家里探望过。
正在开两会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也赶来送别袁先生,他说:“今天是曲艺界非常悲痛的一天,因为我失去了一个好老师、好长辈,也失去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很多人在孩子的时候,就听他的评书《三国演义》。我小时候听他的《烈火金刚》《江姐上船》《肖飞买药》,他把新书说得跟传统书一样有声有色,给我们评书界带来了明亮。今天袁老师走了,一辈子为评书事业奋斗的精神留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评书名家刘兰芳回忆道,今年过年的时候还去海军医院拜年,“我还给他带了瓶茅台酒,没想到3月2号人就走了。当时在医院里,他脑子还很清楚。我是小辈儿,就跟他开玩笑,你瘦了,还认识我吗?他说,刘兰芳我能不认识吗?评书说得嘎嘣脆。我又问他,茅台酒能喝吗?他说,能,等好了我就喝。他精神头儿一直很好,没想到这么快故去。”
刘兰芳表示,袁阔成先生的故去,最让人遗憾的是“袁派评书”没能很好地传承下来,“他生前没有正式收徒弟,很多东西没有传承下来”。她表示,有意组织一些袁阔成的学生以及受袁派评术影响的艺术家,举办一场纪念演出。
□后续
预计将出版评书理论书籍
袁阔成先生的女儿袁田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袁先生走时没什么遗憾,就是遗憾现在说评书的演员太少了。袁先生生前花费了很长时间整理了一部谈评书艺术的理论著作,家人也想完成父亲的愿望。姜昆表示,中国曲艺家协会将协助出版,帮家人完成袁老最后的愿望。
袁阔成最小的学生张伟,近些年一直帮着老师整理这部书。“袁老师想写这本书的愿望得有20年了,最早他是想出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有图有文字解释,后来写了一些文章又放下了。他觉得要写得详细、系统一些,感觉有很多东西没说清楚,比如‘举手投足,眼神很重要’,怎么个举手投足,眼神怎么重要,需要怎么训练和学习,他都想说清楚,更系统一些。”
近一两年,老伴儿去世后,袁阔成先生又重新整理这部书,写作进度也加快了。张伟最后一次跟老师聊起这部书,是去年9月袁先生过生日的时候。他说:“老师就跟我说,某某流派天下无敌,但他们没有形成特点,没有归纳出来。袁派评书的表演风格特点,要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留下来。”
“老师生前跟我提到,王筱堂写的《艺海苦航录:扬州评话“王派水浒”回忆》这部书很不错,记录了他父亲王少堂先生的王派艺术。”张伟透露,袁老师这部书暂定名《中国评书举要》,“他的文章都是亲手写的,书中举例子最多的是评书短段,比如《肖飞买药》《许云峰赴宴》,他看重塑造角色,讲究人物要立体化。”
这本书的最终出版时间还没有定,书中的不少内容也需要进行编辑审定。老师去世后这几天,张伟就一直忙前忙后,每天只睡两个多小时。他表示,今后想把研究评书艺术,特别是“袁派评书”当做毕生的事业。(田超 赵思衡)